簡介
種類:陸地上生活的螺類,約22,000種。大多都屬於腹足綱。肺螺亞綱(Pulmonata),少數屬於前鰓亞綱。取食腐爛植物質,產卵於土中。在熱帶島嶼(如古巴)最常見,但也見於寒冷地區(冬天蟄伏)。樹棲種類的色澤鮮艷,而地棲的通常單色。非洲的瑪瑙螺屬(Achatina)體型最大,多超過25公分。歐洲的大蝸牛屬的幾個種常作佳肴,尤其在法國。
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6000多顆牙齒。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裡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
蝸牛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指大蝸牛科的所有種類動物,廣義的也包括腹足綱其他科的一些動物(包括蛞蝓等)。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隻指陸 生種類,雖然也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但形狀都相似。蝸牛有一個比較脆弱的,低圓錐形的殼,不同種類或者nodal基因 突變會有不同的左旋或右旋的殼,頭部有兩對觸角,後一對較長的觸角頂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寬大的腹足,行動緩慢,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幫助行走,黏液還可以防止螞蟻等一般昆蟲的侵害。蝸牛一般生活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在植物叢中躲避太陽直曬。在寒冷地區生活的蝸牛會冬眠,在熱帶生活的種類旱季也會休眠,休眠時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層乾膜封閉殼口,全身藏在殼中,當氣溫和濕度合適時就會出來活動。蝸牛幾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種類的蝸牛體形大小各異,非洲大蝸牛可長達30厘米,在北方野生的種類一般只有不到1厘米。一般蝸牛以植物葉和嫩芽為食,因此是一種農業害蟲。但也有肉食性蝸牛,以其他種類蝸牛為食。
形態結構
外形概述
蝸牛的整個軀體包括眼、口、足、殼、觸角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貝殼,其形,顏色大小不一,它們的貝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菸斗形等等。現國內養殖的白玉蝸牛、蓋罩大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雲瑪瑙蝸牛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外形。蝸牛的眼睛長在頭部的後一對觸角上。解剖圖解
1. 殼 | 2. 肝臟 | 3. 肺 | 4. 肛門 | 5. 呼吸孔 | 6. 眼 |
7. 觸角 | 8. 腦神經節 | 9. 唾液導管 | 10. 口腔 | 11. 嗉囊 | 12. 唾腺 |
13. 生殖孔 | 14. 陰莖 | 15. 陰道 | 16. 黏液腺 | 17. 輸卵管 | 18. 矢囊 |
19. 足 | 20. 胃 | 21. 腎 | 22. 外套膜 | 23. 心臟 | 24. 輸精管 |
形態特徵
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肺螺亞綱,蝸牛科。殼一般呈低圓錐形,右旋或左旋。頭部顯著,具有觸角2對,大的1對頂端有眼。頭的腹面有口,口內具有齒舌,可用以刮取食物。
蝸牛有甲殼,形狀像小螺,顏色多樣化;頭有四個觸角,走動時頭伸出,受驚時則頭尾一起縮進甲殼中;蝸牛身上有唾涎,能制約蜈蚣、蠍子。六、七月熱時會自懸在葉下,往上升高,直到唾涎完了後自己死亡。
蝸牛是牙齒最多的動物,但它們的牙齒並不是“立體牙”。儘管擁有數萬顆牙齒,但它們無法咀嚼食物。這是因為它們用齒舌——一個帶狀結構,上面布滿牙齒——碾碎食物,以便消化。一生之中,它們的微小牙齒會慢慢磨損鈍化,而後被更鋒利的新牙取代。蝸牛排泄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泄的,叫氣孔。它會把糞便排在自己的身上 ,通過腹足和粘液最終將糞便留在地上。
蝸牛的外套膜腔會在殼口處形成1個開口,稱為“呼吸孔”,這是氣體進出的地方。仔細觀察,呼吸孔常會一開一關,就像是蝸牛呼吸用的“鼻子”;而當蝸牛縮進殼內時,還是會將呼吸孔的開口留於殼口處以便呼吸。外套膜常在足部或內臟團間,形成1個與外界相通的空腔,稱為“外套膜腔”。蝸牛的呼吸器官就藏於外套膜腔內,有時透過蝸牛的殼,隱約可以見到殼底下密布的肺血管網,大多位於前側,靠近頭部的方向,這正是外套膜腔的位置。
分布範圍
蝸牛屬腹足綱陸生軟體動物,種類很多,遍布全球。據有關資料記載,世界各地有蝸牛四萬種。在我國各省區都有蝸牛分布,生活在森林、灌木、果園、菜園、農田、公園、庭園、寺廟、高山、平地、丘陵等地陰暗潮濕地區。主要以植物莖葉、花果及根為食。是農業害蟲之一,也是家畜、家禽某些寄生蟲的中間宿主。
生長環境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鬆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反應敏感,最適合環境:溫度16~30℃(23~30℃時,生長發育最快);空氣濕度60%~90%;飼養土濕度40%左右;pH為5~7。當溫度低於15℃,高於33℃時休眠,低於5℃或高於40℃,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但是各種蝸牛各不相同。
蝸牛喜歡鑽入疏鬆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濕度和吸取部分養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雜食性和偏食性並存。喜潮濕怕水淹。在潮濕的夜間,並投入濕漉的食料,蝸牛的食慾活躍。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自食生存性。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取食,不要母體照顧。當受到敵害侵擾時,它的頭和足便縮回殼內,並分泌出粘液將殼口封住;當外殼損害致殘時,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具有很強的忍耐性。蝸牛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對冷、熱、飢餓、乾旱有很強的忍耐性。喜恆溫養殖。溫度恆定在25~28℃之間,生長發育和繁殖旺盛。蝸牛在爬行時,還會在地上留下一行粘液,這是它體內分泌出的一種液體,即使走在刀刃上也不會有危險。
天敵
蝸牛的很多,雞、鴨、鳥、蟾蜍、龜、蛇、刺蝟都會以蝸牛作為食物,螢火蟲主要以蝸牛為食。一般蝸牛壽命可以活2-3年,最長可達7年,但大部分可能當年就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
化學成分
同型 巴蝸牛含糖原(glycogen),半乳糖原(galactogen),谷胱甘肽S-轉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乙醯膽鹼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主要價值
蝸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屬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富含20多種胺基酸及豐富的蝸牛酶、SOD等,其中蛋白質含量分別比甲魚、豬肉、牛肉和雞蛋高1個、11個、3個和7個百分點,而脂肪的含量僅為甲魚、豬肉、牛肉和雞蛋的1/18.1/272.1/92和1/70;每克蝸牛肉含硒量有0.45μg,為茶葉的4.5倍。蝸牛是一種食用、藥用和保健價值都很高的陸生類軟體動物,其食用和藥用歷史已經有二千多年。
據測定,每500克蝸牛肉中含蛋白質90克及胺基酸、維生素、鈣、鐵、銅、磷等多種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蝸牛性寒、味鹹。有清熱、消腫、解毒、利尿、平喘、軟堅等功能。所含的酶能化積除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則能增強人體腦細胞活力。科學家認為多吃蝸牛能對皮膚和毛髮產生營養美容作用。
主要種類
蝸牛是陸生貝殼類軟體動物,從曠古遙遠的年代開始,蝸牛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蝸牛的種類很多,約25000多種,遍步世界各地,僅我國便有數千種。我國有食用價值的約11種,如褐雲瑪瑙蝸牛、高大環口蝸牛、海南堅蝸牛、皺疤堅蝸牛、江西巴蝸牛、馬氏巴蝸牛、白玉蝸牛等。現世界各地作為食用並人工養殖的蝸牛主要有三種:
華蝸牛貝殼中等大,殼質薄而堅實。全體呈低圓錐形,高10mm,寬16mm。有5~5.5個螺層,螺旋部低矮,略呈圓盤狀,殼頂尖,縫合線明顯。殼面黃褐色或黃色。體螺層極膨大,其周緣具有一條淡褐色色帶。此外,在各螺層下部靠近縫合線處也有一條顏色較淺的色帶。殼口橢圓形,其內有條白色瓷狀的肋。臍孔呈洞穴狀。
散大蝸牛
屬“哈立克斯”蝸牛,原產歐洲中西部的法國、英國等地區,通常棲身於園林或灌木叢中,故稱為之“庭園蝸牛”。其成蝸牛體形略小,直徑約3厘米左右,螺殼質薄,呈黃褐色,並具有4條紫褐色帶,殼表面布滿許多黃褐色的小斑點。距今,我國養殖的散大蝸牛,因品種退化,個體小,經濟效益較差。
瑪瑙蝸牛
台灣人稱露螺,在廣東一帶叫東風螺、菜螺或花螺,屬於瑪瑙蝸牛類。瑪瑙蝸牛原產於東部非洲的馬拉加西島,後來傳遍了整個熱帶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故又稱為非洲大蝸牛。螺形呈錐狀,螺殼表面包有一層黃褐色的殼皮,並帶有深褐色花紋。通常成蝸牛的螺殼長約6~8厘米,寬約3~4厘米,重50克以上。在非洲西部地區,特別是黃金海岸的居民,視蝸牛為的動物性蛋白質。由於此種蝸牛肉味鮮美,倍受歐美老闆的歡迎,致使非洲大蝸牛成為今日世界上的主食蝸牛。這種蝸牛是較適應在我國自然條件下生長的品種。
距今,我國普遍養殖的品種叫白玉蝸牛,別稱白肉蝸牛,以肉色雪白而得名白玉蝸牛,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陸生貝殼類。雌雄同體,在全世界所有的食用蝸牛品種的大家族中,屬首屈一指的佼佼者。白玉蝸牛是我國的特種動物之一,具有特殊價值,特殊營養,特異風味,特別用途,肉質肥厚,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富有20多種胺基酸,也是太空人和運動員最佳的滋補品。
它屬於瑪瑙蝸牛的變異品種。其特異之處在於頭、頸、足的肌肉光色不同,但在形態和生活習慣上則與褐雲瑪瑙蝸牛沒有區別,養殖方法也基本相同,只是養殖時對衛生條件要求高一些,而且其外銷經濟價值也高一些。
夏威夷蝸牛
夏威夷蝸牛是一類色彩鮮艷的蝸牛,屬於小瑪瑙螺屬。它們分布在夏威夷,所有現存物種都已瀕危。
它們的顏色、外形都各有不同,但平均大約3、4英寸長。大部分都有著具有光澤、平滑的橢圓形或卵形外殼,並且外殼上有著不同的色彩斑斕的顏色,如:黃色、橙色、紅色、褐色、綠色、灰色、黑色以及白色。
它們一般在夜間活動。大部分居住在美國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上。它們分布在島上海拔高度以上山上的本地
夏威夷蝸牛原產的樹木或矮樹叢上,這些樹葉和莖幹表面上的真菌是它們的食物來源。夏威夷蝸牛是夜間活動,主要吃葉子上生長的真菌。雖然有時會在入侵的植物上見到它們,但長在成年的夏威夷蝸牛是雌雄同體的,可以有很多年的壽命。它們會產下蝸牛,而非產卵。這些植物上的真菌是否有害則不明。
養殖技術
養殖方法
蝸牛為雜食性動物。幼蝸牛多為腐食性,以攝食腐敗植物為主;成蝸牛一般以綠色植物為主,食各種植物的 根、莖、葉、花、果實等,尤其喜食植物的幼芽和多汁植物,亦食各種廢紙、豬糞、植物殘渣等。飢餓狀態下還會互相殘食。
兩個蝸牛相遇的時候,互相用觸角接觸,然後頭和頭相對,身體並連,彼此生殖腔的位置相接。這樣暫時停止片刻之後,生殖部分突然反轉,互相將戀矢(陰莖)插入對方的生殖孔中。一般說來,蝸牛的交尾時間是很長的,每次交接大約需要2~3小時,有時可以達到4小時之久。只蝸牛每年可產卵6~7次,每次平均可產卵200粒。體重在35克的種蝸牛每次可產卵120粒,體重在40~50克的蝸牛,每次可產卵150~180粒;體重在60~100克的蝸牛每次可產卵300~400粒。蝸牛的生殖不受年齡的限制。在同等適宜的生殖條件下,蝸牛越大產卵量就越多。蝸牛的壽命一般在5~6年。在不適的生活條件下,會加速蝸牛的死亡,縮短蝸牛的壽命。
在交尾後受精卵經過生殖孔產出體外。卵都產在地下數毫米深的土中或朽木、落葉之下。蝸牛的幼蟲在卵殼中發育,孵出的幼體已成蝸牛的樣子了。
室內人工養殖蝸牛,宜選擇背風的空地,用竹子或鋼筋搭成20米,寬3米,高2米的飼養棚,棚周圍用塑膠薄膜蓋好。也可用栽培蔬菜用的塑膠土棚、舊玻璃溫室或者土溫床等。室內用床式養殖,宜用水泥、鋼筋澆製成長1米、寬0.8米的板式,搭成3~4層,層高0.6~0.8米。再在每層用紗窗隔攔,兩層板上鋪15厘米厚的腐殖質土,每平方米可放30隻蝸牛,每天餵料1次,噴水1~2次。室內木箱養殖,宜做約長90厘米,寬45厘米,高40厘米的箱子,一層層架起將集中飼養。箱內鋪10~15厘米厚的腐殖土,放上菜葉等,兩箱放20~30隻蝸牛,兩天傍晚用噴水壺澆一次水,使箱子內壁潮濕。
蝸牛飼餵宜每晚餵食一次,可用各季蔬菜、農作物、綠肥作物、雜草根、莖、葉、花和果實,瓜皮、果皮、剩渣及廢紙等,再配上一些精飼料、蛋白料及礦物質飼料。也可兩日餵一次,蝸牛可食剩殘菜飯、腐殖物。保持灑水,使場地濕度在15~27%,PH5~7,空氣濕度75~90%。當年孵化幼蝸,5個月即達5個螺層,體重達50克以上,大的達90克左右。養殖中應預防雞、鴨、麻雀、鴿子、老鼠等天敵危害。
養殖要點
1.溫度16~40℃,最佳25℃,一般能高不低。加溫必須採取地龍火道,且常年備好,尤其是春末夏初,要防止突然降溫,有條件暖氣最好,不要採取火爐加溫。
2.濕度。飼養土的土表濕度要保持到25%~35%,空氣相對濕度85%~90%,能濕不乾,控濕、保濕採取塑膠布蓋頂。
3.防止乾風、冷氣直接吹進,進口應採取雙門、掛布、擋風板。
4.堅決控制有異味的氣體進入飼養場地。
5.飼養土必須控制在pH6.5~7.5,切忌使用施過農藥、化學物質的污染砂土。
6.養殖容器一定要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和透氣性。
7.不工作時不要強光照射,陰暗最好,夜間採用15W紅色燈泡照明,這樣能刺激產卵。
8.卵的孵化。蝸牛的養殖成敗,關鍵在卵的孵化,控制室內溫度在20~25℃,空氣濕度在90%~95%,土表濕度在25%~30%,改進采卵孵化方法,採用種蝸牛60天輪倒法,此法能大大提高蝸牛的養殖效益,一般出殼率達95%以上。
9.幼蝸牛的飼養關係到迅速發展蝸牛數量與產量的成敗關鍵,要特別注意溫度與濕度的控制。溫度一般應控制在25~30℃之間,飼養土含水量以30%~35%為宜,空氣相對濕度在80%~90%為宜,多食鮮嫩多汁的飼料,輔以鈣質食物。
10.1~3月齡蝸牛飼養池內加濕,堅決不能用水潑,採用噴霧器噴,最好用溫水。
11.發現病、死蝸牛及時清除。
12.勤清糞便,最好採取蚯蚓與蝸牛混養,一舉兩得。
13.防止天敵侵害、滅鼠、滅蟻,定時用1/1000的敵百蟲溶液噴灑,能有效地殺滅蝸牛的最大天敵--蟎,定期用過氧乙酸稀釋液,對蝸牛的養殖場所進行消毒,殺滅病源微生物。
14.成本最低,效果最佳飼料配方:米糠50%,貝殼40%,酵母粉8%,其他2%。
飼養與管理
飼養方式
大體分為室外開放式和室內封閉式兩種。
室外開放式包括溝式、棚式、庭院式等,讓其在保護圈內,類似於自然條件下的生長繁殖。室內封閉式養殖可用塑膠盆、土盆、木箱、水泥池、缸、桶、罐等,用紗罩、濕布、薄膜封口,保溫保濕防鼠害。室內封閉式飼養便於溫度、濕度的調控,加上充足的飼料,不僅可解除蝸牛的冬眠,而且可達冬繁冬養的目的。室內飼養最好用塑膠薄膜封閉四周,以保持溫度、濕度。
飼養土的製備
1、複合菜園土
未污染的沙土30%、田園土30%、黃沙20%、煤渣灰15%、石粉5%,混合粉碎,經太陽曝曬3~5天消毒、殺蟲後,過篩,然後加水使濕度在40%左右,即一捏成團,一擊就散。盆內土厚度為:生長蝸7厘米,成蝸10厘米,幼蝸3厘米,飼養1~2月更換1次。
2、海綿替代法
在池、箱等底部鋪1層5厘米厚的海綿,並保持4倍於本身重量的水分即可。每天清理殘食,每3天清理1次糞便。
飼餵方法
對1月齡內的幼蝸,應餵些鮮嫩菜葉,精飼料用開水燙軟粘在菜葉上,每天餵1次,最適溫度應控制在25℃~30℃,日夜溫差不宜大,噴水時不要直噴幼蝸。生長蝸除青料外,要多投精料,並添加微量元素和添加劑。每天飼餵量為蝸牛體重的7%~10%。飼料應放入食架或食盆,以便清理殘渣。 放養密度隨個體增加由密到稀,每平方米400~200隻。60×30×25厘米的飼養箱可入養100隻,5~6個月後,殼高4厘米,體重40g以上時即可採收。
越冬管理
在人工調控溫濕條件下可解除冬眠。如飼養條件達不到,在氣溫下降到15℃左右時,要因地制宜進行保溫處理,如果轉入室內、飼養土加厚至25厘米,外圍棉絮保溫。
養殖簡史
蝸牛在我國用以食用和藥用歷史悠久。2000多年前的《爾雅》“釋魚篇”中詳細地記載了蝸牛。公元前6世紀,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就記錄了蝸牛治病的實例。公元1774年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較詳細地記述了蝸牛的形態及藥用價值。20世紀以來,不少科學家對蝸牛的研究曾作出了很多貢獻,尤其對蝸牛的養殖與套用均作過不懈的努力,但一直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但自從80年代末期,當人們對蝸牛進行了全面地分析和化驗後,發現其體內含有20種胺基酸,30多種酶以及血液凝集素等,真正了解了蝸牛對人類的價值與作用後,蝸牛的養殖業就蓬勃發展起來,並逐漸成為我國城鄉日益興旺的一項家庭副業。
距今,河北、廣東、福建、上海、浙江、湖北、海南、江蘇、河南、山東、湖南、四川、遼寧、內蒙古、甘肅等20多個省市均出現了人工飼養蝸牛熱潮,並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我國的蝸牛養殖正在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經過多年的發展,內地主要蝸牛養殖區域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有蝸牛之鄉的--余新鎮。根據資料顯示,在嘉興市地區的三家企業(嘉興市南湖區余新江南蝸牛養殖基地,嘉興市宏福蝸牛養殖有限公司,嘉興市潛福食品有限公司)不僅在當地起著領先企業的作用,甚至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
在白玉蝸牛還沒有誕生之前,許多國家都以飼養褐雲瑪瑙蝸牛為主,因為它繁殖快、抗病能力強、易飼養,而且營養成分又最豐富。自從白玉蝸牛被選育出來後,由於它不僅具有褐雲瑪瑙蝸牛的一切優點,而且色澤鮮美如玉,因此,許多國家都予以進口。於是,白玉蝸牛便風靡於全世界。
中國白玉蝸牛的發展,加速了白玉蝸牛的養殖與開發。在很短的時間內由於眾多的專家與學者的共同努力,不僅摸清了白玉蝸牛生活習性與繁殖規律,而且全面化驗了白玉蝸牛的營養成分,並根據它的營養價值開發了一系列的蝸牛產品並出口到東南亞及歐美各國。因此,蝸牛的養殖與開發利用,既可說是傳統的古老項目,也可以說是新型的高科技項目。白玉蝸牛一般採用室內或室外立體多層養殖,在養殖過程中對溫度、濕度、通風、衛生等養殖條件嚴格控制,白玉蝸牛主要食用闊葉多汁的青綠飼料,在人工飼養環境中長大的白玉蝸牛幾乎不存在病菌和寄生蟲。
國外對蝸牛的研究比我國晚一些,大約在18世紀至19世紀歐美一些國家的學者才開始研究,但是發展和利用卻領先於我國。許多開發中國家利用本國的資源,加速發展蝸牛養殖業、加工業,並使之成為重要的出口創匯項目。
蝸牛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蝸牛肉中的蛋白質、香豆精、生物鹼、有機酸等元素都比甲魚、豬肉和一切蛋類食品中的含量還要高,尤其是蛋白質含量居世界動物之首。它的絕大部分生化指標都大大高於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保健食品的螺旋藻。蝸牛身上的高蛋白、高鈣質、低脂肪、低膽固醇對人類健康很有好處,其體內有20多種胺基酸和30多種酶素,都是人最為需要而從其它食物中又難以攝取的。從蝸牛蛋白腺中提取出的凝集素對血液研究有很大的套用價值,每一克凝集素在國際市場的價格遠遠超過黃金的價格,所以蝸牛素有“軟黃金”之稱。
此外,從蝸牛中提取的蝸牛酶還是醫學界、生物界、紡織業、化妝品業及釀酵業等許多行業的重要工藝原料。因此,養殖蝸牛的商業價值是十分可觀的。
蝸牛是一種陸生軟體動物,常見的品種有同型巴蝸牛、非洲大蝸牛和所蝸牛,以及中華白玉蝸牛、野生瑪瑙蝸牛、散大蝸牛、亮大蝸牛、褐雲瑪瑙蝸牛、蓋罩大蝸牛、蘋果蝸牛等。其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相似。蝸牛並非全是有害生物。
蝸牛與鼻涕蟲一樣,腹面有長而扁平的足,借肌肉收縮而前進,前進時分泌粘液,乾後閃閃發亮。我們可以做一個有趣的觀察實驗,測定蝸牛爬行速度:把一隻蝸牛放在乾燥地面,它每分鐘移動9~13厘米;爬到遮陰地面時速度減慢,每分鐘移動6~8厘米;再爬到有薄水層的地面時速度加快,每分鐘滑行25~30厘米。西方有些國家每年都舉行蝸牛賽跑。1985年西班牙舉行蝸牛賽跑,有8個國家68隻蝸牛選手參加,在競賽角逐中,西班牙一隻參賽蝸牛獲得冠軍,它在5分鐘內跑完了124厘米。
危害與防治
同型巴蝸牛會以柑桔類果樹為寄主,柑桔葉片常被其吃成缺刻,枝條皮層也常被取食,柑桔果實取食後形成凹坑狀。其寄主植物,還有林木幼苗、蔬菜和花卉等。
蝸牛在大豆苗期危害,輕則造成葉片、莖稈破損,僵苗遲發,成苗率下降;重則將豆苗全部吃光,造成成片無苗。防治大豆田蝸牛,宜採取綜合措施。
消滅成蝸
春末夏初,尤其在5~6月份蝸牛繁殖高峰期之前,及時消滅成蝸。一是放養雞鴨取食成蝸,注意需要在未用農藥時進行。二是人工拾蝸。田間作業時見蝸拾蝸,或以草、菜誘集後拾除,或人工專門拾蝸。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滅蝸效果。
化學防治
以保護大豆出苗為目標,在蝸牛群體較大,且即將進入危害始盛期時,採用化學藥劑防治蝸牛。用多聚甲醛300g,蔗糖50g,5%砷酸鈣300g和米糠400g(先在鍋內炒香),拌和成黃豆大小的顆粒;每畝用6%密達殺螺粒劑0.5~0.6kg或3%滅蝸靈顆粒劑1.5~3kg,拌乾細土10~15kg均勻撒施於田間。蝸牛喜歡棲息的溝邊、濕地適當重施,以最大限度減輕蝸牛危害。
弱點
鹽對蝸牛表面產生反應。因為蝸牛表面(除了殼)有一層黏液,有利於蝸牛的運動和皮膚輔助呼吸.當你撒上鹽後,蝸牛運動和呼吸能力降低。黏液滲到體外,使蝸牛身體萎縮,細胞缺水,這時的蝸牛好像被曬乾一樣.但絕對不會化成水。
清潔田園
夏熟作物或蔬菜收穫後,及時剷除田間、圩埂、溝邊雜草,開溝降濕,中耕翻土,以惡化蝸牛生長、繁殖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