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骨圓孔

蝶骨圓孔

蝶骨大腦面近體處的前內側有圓孔,向前通翼齶窩,三叉神經的上頜神經由此出顱;圓孔的後外側為卵圓孔,向下通顳下窩,為三叉神經的下頜神經出顱處;再向後外側有棘孔,腦膜中動脈由此入顱。

解剖結構

1、蝶骨體:

蝶骨體居蝶骨中部,以中隔將蝶骨體分為左右兩個氣竇稱為蝶竇,蝶骨體上面又稱大腦面,前方平滑處為蝶軛,軛的後界為交叉溝的前緣,溝向外側到視神經管。溝後為鞍結節,其後的深凹是蝶鞍,構成顱中窩的一部分,蝶鞍中部有凹陷的垂體窩,容納腦垂體。鞍的前緣有中床突,其後為鞍背,鞍背上角為後床突,體外側面與蝶骨大翼和翼突內側板相連,體後面接枕骨,下面組成鼻腔頂。

2、小翼:

小翼為成對的三角形骨板,構成眶頂的一部分。上面平滑與大腦額葉相鄰,下面為眶頂的後部和眶上裂的上界,後緣突入到大腦外側裂,其內側端是前床突。小翼以上、下兩根與蝶骨體前上部相連,兩根之間為視神經孔(管),有視神經和眼動脈通過。

3、大翼:

大翼由蝶骨體的兩側伸向外上方,由下列四個面構成。

(一)大腦面,為顱中窩的前部,容納大腦顳葉前部。近蝶骨體處的前內側有圓孔,向前通翼齶窩,三叉神經的分支-上頜神經由此出顱;圓孔的後外側為卵圓孔,向下通顳下窩,三叉神經的分支--下頜神經由此出顱;再向後外側是較小的棘孔,腦膜中動脈由此入顱。

(二)顳面,構成顳窩的一部分,其下界為顳下嵴。

(三)顳下面,位於顳下嵴內側,構成顳下窩的上壁。顳下面與顳下嵴均為翼外肌上頭的起始處,在顳下面亦可見卵圓孔和棘孔。顳下面的後端有突向下方的蝶骨角棘,為蝶下頜韌帶的附著點。

(四)眶面,構成眶的外側壁,眶面下緣與上頜骨體部眶面後緣之間的裂隙為眶下裂的外側部,翼齶窩藉此通向眶部,主要有眶下動脈、上頜神經及眼下靜脈經過。

蝶骨大翼、小翼之間的裂隙為眶上裂,為三角形,內側界為蝶骨體,上界為蝶骨小翼,下界為蝶骨大翼眶面內側緣,外側界為蝶骨大翼和蝶骨小翼之間的額骨。動眼、滑車、展神經、三叉神經的分支--眼神經和眼上靜脈經此裂進入眶部。

4、翼突:

翼突為一對從蝶骨體與大翼連線處伸向下方的突起,由外板和內板構成。內、外板的前上部融合,下部分離形成翼切跡,其內有齶骨錐突。內、外板之間的窩稱為翼突窩,為翼內肌的起始處。翼突根前面的寬三角形是翼齶窩的後壁,有翼管的前口穿過。

翼突外板寬而薄,其外側面朝向前外方,構成顳下窩的內側壁,為翼外肌下頭的起始處,亦作為上、下頜神經阻滯麻醉定位的骨性標誌。翼突內板窄而長,其下端較尖並彎向外下方,形成翼鉤,有齶帆張肌肌腱呈直角繞過。臨床上行齶裂修復手術時,需撥斷翼鉤,使齶帆張肌收縮時失去原有的牽拉功能,以減少縫合時軟齶的張力。

翼突上部前面與上頜體後面之間的裂隙稱為翼突上頜裂,上頜動脈的末端經此處進入翼齶窩;翼突下部前面與上頜體下部的後面相接,形成翼突上頜縫,又稱翼頜連線。

5、蝶骨:

蝶骨外形似蝴蝶,位於顱底中部,“嵌入”額骨、顳骨和枕骨之間。蝶骨的結構包括:中央的體部、一對小翼、一對大翼以及蝶骨體和大翼交界處向下伸出的兩個翼突。蝶骨前接額骨和篩骨,後接顳骨和枕骨,下接犁骨和齶骨。

蝶骨圓孔內通過的神經:

大腦面,為顱中窩的前部,容納大腦顳葉前部。近蝶骨體處的前內側有圓孔,向前通翼齶窩,三叉神經的分支-上頜神經由此出顱;圓孔的後外側為卵圓孔,向下通顳下窩,三叉神經的分支--下頜神經由此出顱;再向後外側是較小的棘孔,腦膜中動脈由此入顱。

蝶骨的構造和作用:

蝶骨形如蝴蝶,位於前方的額骨、篩骨和後方的顳骨、枕骨之間,橫向伸展於顱底部。蝶骨分為體、小翼、大翼和翼突四個部分。體部位居中央,上面構成顱中窩的中央部,呈馬鞍狀,叫蝶鞍,其中央凹陷,叫垂體窩;體部內有空腔,叫蝶竇,向前開口於鼻腔。小翼從體部前上方向左右平伸,小翼後緣是顱前窩和顱中窩的分界線。小翼根部有視神經管通過,兩視神經管內口之間有視交叉溝連繫。大翼後緣是顱前窩和顱中窩的分界線。小翼根部有視神經管通過,兩視神經管內口之間有視交叉溝連繫。大翼由體部平伸向兩側,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繼而上翹,可分三個面:腦面位於顱中窩,眶面朝向眶,顳面向外向下。在大翼近根部處由前向後可見圓孔,卵圓孔和棘孔,從棘孔入顱的腦膜中動脈在骨面上留有動脈溝。體部兩側有由後向前行走的淺溝,叫頸動脈溝,頸內動脈經頸動脈管入顱後行於此溝內。在小翼和大翼之間有狹長的眶上裂使顱腔與眶腔相通。翼突位於蝶骨下面,由大翼根部向下伸出,由內側板和外側板構成,兩板的後部之間有楔形深窩叫翼突窩,翼突根部有前後方向貫穿的翼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