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落塘

蝦落塘

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和平鎮白杜村蝦落塘組位於和平鎮北部,東與本鎮石城村相隔,南與本鎮和市村隔村相望,西與本鎮蘭田村毗鄰,北與本鎮新鋪嶺村隔村相望,距鎮政府1公里。白杜村蝦落塘位於和平與橋市通鄉路的西側,全村同一個姓:朱。全村村民過去主要以烤菸、水稻種植為主要經濟來源,村口設有水庫,庫容60多萬方是附近幾個村的主要灌溉用水。自建國恢復高考以來全村共走出大學生18人其中研究生3人,是一個高度重視後代高等教育有著濃郁書香文化的現代文明村級。年輕一代8090後皆在廣東、深圳、中山、浙江、福建幹事創業從事電視媒體、國際貿易、IC、IT、電子商務行業。敢闖敢幹吃苦霸蠻的新一代,成為本村至全縣一道靚麗儒商風景。

蝦落塘村又名霞落塘,全村均為朱氏後人,祖姓源自上藍田,依族譜記載為江西婺源朱振一脈朱姓。與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的朱熹同族。

蝦落塘 蝦落塘

,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在全國分布廣泛。湖南桂陽和平鎮白杜村朱氏後裔分布較集中。來源極其複雜,朱均玉為得姓始祖。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朱姓歷代名人653名,占名人總數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1.9,排在第十二位。

在中國歷史上朱姓是非常顯赫的,產生過許多世家大族,出現過無數名人。先秦以來,朱姓稱帝者25人,先後建立了高居麗、後梁、明等政權。

朱氏文化源遠流長,朱子學說名揚四海!

宋朝時期:

朱家後裔大約有110萬人,約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4%,排行百姓姓種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全國形成了贛蘇浙皖豫、湘川鄂兩大朱姓聚集地區。

明朝時期:
朱家後裔大約有186萬人,約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2%,列為第十一位。浙江為朱姓第一大省,全國重新形成了蘇浙贛魯、福建、甘肅三塊朱姓人口聚集地區。

蝦落塘 蝦落塘

現代:
據不完全統計,朱姓的人口已達150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26%,為全國第十四位大姓。江蘇為朱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蘇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區。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萬增到1,512萬,增長了大約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朱家人真了不起!

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14.8%)、廣東(10.5%)、浙江(9.8%)、河南(8.9%)四省,大約占全國朱姓總人口的44%。

其次分布於四川(6.1%)、安徽(5.8%)、湖南(5.1%)、山東(4.6%),四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1%。

江蘇為朱姓第一大省,大約占省總人口的3%。全國形成了蘇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區。

世界朱氏聯合會成立於1993年,是全世界朱氏族裔們自己的組織,他以促進全世界朱氏宗親之間的親睦團結、貢獻國際親善及世界和平、繼承發揚以朱子為代表的東方優秀傳統文化、修復朱子遺蹟為自己的宗旨。經過短短7年的發展,世界朱氏聯合會已經擁有11個國家與地區的近40個團體會員,會員遍布世界各地。它的建立是國際範圍內朱子學和朱子思想研究形成熱點,中國國內朱子學重新崛起的必然結果。

蝦落塘 蝦落塘

蝦落塘朱氏一族起源朱均琪公: 鼎興堂 奇,門頭彩樾三祖宗, 藍田族聲遠,村口婺泉一脈流

朱氏祠堂大門上方的三個閥樾,這是寓意為:均賢公、均琪公、均玉公三位先祖所開基的三族。即後來清乾隆衡北灣塘一屆創修譜,所載為均玉、名玉、奇玉三公,是先輩創修譜時傳抄之誤。核對桂陽縣和平鎮鎮藍田村老譜,應將三位先祖名及排序更正為:朱均賢、朱均琪、朱均玉三公;或者為均賢、均聖(無嗣)、均琪、均玉四公。當地朱氏族譜的大臣上前奏報:“稟皇上,此地朱氏有三族”。帝問:“哪三族?”。隨臣即奏道:“有朱均賢、朱均琪、朱均玉三位先祖,是同胞兄弟各發脈一支,形成三族,來自婺源,其遠祖朱昭元是朱惟甫、朱惟贊、朱惟則三位同胞兄弟之父,與皇上共宗哪!”。武宗很清楚自己的帝王家史,祖上也是出自於婺源。

武宗朱厚照南巡江南,路過湖南桂陽漫田時,被山青水秀、鳥語花香的田園美景所迷戀而停腳歇息,桂郡縣令向皇上報告,當地村落都是清一色與皇家同姓的朱氏,他們的始祖朱均玉兄弟,來自婺源是茶院公裔孫,宋末鹹淳兵變以武職總戎落籍於茲,其後世子孫,為大明江山社稷效力,政績突出,功不可沒。正德皇帝邊聽邊行,見村西北處有一口大泉,發源出一條清澈水流量很大的小溪,沿村順流而下三十餘丈,分成三個支流水渠,其上有三座小橋,每座橋長三步,小溪先入村方便住家用水,再出村澆灌耕種農田,正德皇帝便站在俗稱九步三橋處,感慨萬千。

蝦落塘 蝦落塘
蝦落塘 蝦落塘

百里送朱譜

蝦落塘 蝦落塘

據族內老輩講,在百多年前清光緒年間四修族譜時,要送一桶譜給遠在幾百里之外住居在郴州的五房,族裡挑選了二位壯漢,身背一大包袱的譜,日夜兼程,連去帶回,足足走了三個五天,正好半個月。送譜之人,有位經歷過在下雨天打賭挑碗腳(古時運輸瓷碗靠人挑),吃完了一斤白乾燒酒、一整大碗扣肉、一升米的米飯,馬上穿著一雙木屐(下雨天用的古代雨鞋,牛皮面木底四個鐵釘腳),挑了一百斤重擔的瓷碗,約走一百里路,由界牌鎮送到湘江邊,在樟木寺上船毫髮無損地交了貨,因而在族裡是出了名的角色,由這樣的人送譜自然令人放心,當譜送到時,五房後代用好酒好菜好飯,萬分熱情地招待,強留二位在郴州多住了幾天。隨後便順利返回衡北灣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