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鯕鰍,身長1米有餘,重約十幾千克,可謂體大剽悍。漆黑的脊背上長滿了金光閃閃的斑點,背鰭又寬且長,從頭至尾連在一起,猶如馬鬃豎起;吻部方圓,銳齒外露,相貌頗有些凶煞。鯕鰍的游速很快,一般可達每小時30~50千米。因此,蜞鰍一旦露面,其它水族同類只得退避三舍了。
生活習性

蜞鰍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會像陸地上的狐狸一樣,危難之時躺下裝死。海豚的聰明是人所共知的,一般說,海豚捕到食物後先要玩耍一番,然後再活吞下去;若是獵物已死,海豚則以為是撿到的“殘渣剩飯”而不屑一顧地拋棄掉。蜞鰍似乎已領悟了海豚這一著,每當它不慎落人海豚口中時,便立刻裝死,就這樣總能屢屢死裡逃生。誇大一點說,就是那些飽經風霜,富有經驗的老漁民,有時也免不了被“狐狸”弄得哭笑不得。所以,“水下狐狸”這個綽號對於蜞鰍是再貼切不過了。
研究
蜞鰍魚(orhphaenahippuruslinnaews)因它喜歡陰涼處,又稱陰涼魚;由於它的形狀似鍘刀,故又稱鍘刀魚。此魚廣布中國沿海,其形態為體長,側扁,前端鈍直,背部很狹,額部有一骨質隆起甚高;背鰭一個且長大,目眼上緣起止於尾鰭基前,尾鰭深叉形。
食用魚類引起的過敏性食物中毒中國已有報導,如獅魚和鮐魚。筆者遇到一起蜞鰍魚引起的過敏性食物中毒。現將部分所得資料報告如下:04年8月份,盤錦市某單位從外地購人490市斤冷凍蜞鰍魚。次日清晨分發給本單位職工,均在當日午餐清燉後食用,食後數分鐘就出現了3例過敏性中毒病人,13時許,發病達到高峰(4l例),15時趨於平穩(18例),17時後再無患者出現,發病率為69.6%,無死亡。職工分到的蜞鰍魚仍是冷凍的,經用水浸泡化開後,有一部分已經輕度腐敗變質,肌肉呈黃褐色,無彈性,且有腐敗臭味。變質嚴重者,可見魚體腹部破潰,內臟脫出,骨肉分離,剖後經洗滌可見水中有大量肉屑。烹調方法,均先將魚體剖開,除去內臟,再用水洗滌2~3次後,切成適當小塊,再加熱清燉一個多小時後服用。由於魚體新鮮程度不同,進食不同鮮度的人及中毒例數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