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六歲的小男孩約瑟夫 (波拉·奧塔斯飾)被父親亞庫伯 (埃爾達爾·貝斯康格魯飾)送到了國小中念書。亞庫伯是一個養蜂人,他正準備啟程前往森林深處采蜜。對於約瑟夫來說,森林是一片神奇的地方,和爸爸相處的時間總是快樂而短暫。
約瑟夫告訴了爸爸自己的夢境,可是爸爸卻告訴他永遠也不要把自己做的夢和別人一起分享。這一天約瑟夫在課堂上朗讀課文的時候突然變得結結巴巴的,他遭到了同學的嘲笑。同一天父親飼養的那些蜜蜂也神秘地消失了,一家人失去了經濟來源,爸爸決定離開深山到外面去謀生。當他們剛剛離開樹林時,約瑟夫就失語了,媽媽澤赫拉 ( 圖林·奧曾 飾)用盡了各種辦法也無法讓約瑟夫開口。
離開森林的父親一直沒有回來,約瑟夫和母親開始擔心。為預言師開的慶祝會上,約瑟夫同預言師說他的父親會回來的。對此深信不疑的約瑟夫拉上媽媽開始了尋父之旅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約瑟夫 | 波拉·奧塔斯 | 張艾(電影頻道版) |
亞庫伯 | 埃爾達爾·貝斯康格魯 | 張雲龍 |
澤赫拉 | 圖林·奧曾 | ---- |
—— | 埃爾夫·烏恰雷爾 | ---- |
-- | Alev Uçarer | ---- |
-- | Ãzkan Akcay | ---- |
-- | Selami Gökce | ---- |
-- | Adem Kurkut | ---- |
-- | Kamil Yilmaz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貝帝娜·布洛肯佩、賽米·卡普拉諾格魯、Johannes Rexin |
導演 | 賽米·卡普拉諾格魯 |
副導演(助理) | Asli Hansag |
編劇 | 賽米·卡普拉諾格魯、奧爾俊·柯克薩爾 |
攝影 | 波利斯·歐澤比斯爾 |
剪輯 | Ayhan Ergürsel、Suzan Hande Güneri、賽米·卡普拉諾格魯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該片沒有使用任何人工音樂,有的只是自然的聲音。
•該片帶有導演的半自傳性質。導演從小也常常和父親一起出外工作,而且也有閱讀上的問題。
•劇組專門僱傭了一位兒童演員培訓師在片場和小演員奧塔斯做遊戲 。
•拍攝前導演前往位於土耳其的黑海東部地區深山中尋找素材,記錄下一群製造了世界上最貴的蜂蜜的人的危險生活。他在不同的季節來到這裡,與當地的養蜂者見面,了解他們的真實生活狀態。
•因為該地區每年多雲或者下雨的時間超過300天,導演不得不為當地天氣大傷腦筋,為此拍攝了大量的天氣素材,為影片的色調和打光作參考。
•導演發現當地許多傳統、迷信、傳說、習俗等未受到現代社會侵蝕,記錄下諸如Laz和Hemşin這樣的土語對話,作為片中一些角色的母語。該片還再現了許多靠口頭傳唱的詩歌、民謠及舞蹈 。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具體獎項 | 獲得者 | 提名/獲獎 |
2010年 | 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金熊獎 | 《蜂蜜》 | 獲獎 |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競賽單元 | 《蜂蜜》 | 獲獎 | ||
第23屆歐洲電影獎 | 最佳影片 | 《蜂蜜》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賽米·卡普拉諾格魯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波利斯·歐澤比斯爾 | 提名 |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公司名稱 | 國家 |
Kaplan Film Production | |
Heimatfilm | |
Eurimages | 法國 |
Filmstiftung Nordrhein-Westfalen | |
ZDF/Arte | |
MEDIA programme of the European Union |
發行公司
公司名稱 | 國家 |
AP Manana | |
AMA Films | 希臘 |
Atalanta Filmes | 葡萄牙 |
Bodega Films | 法國 |
Farabi Cinema Foundation | 伊朗 |
Golem Distribución S.L. | 西班牙 |
Olive Films | 美國 |
Stadtkino Verleih | 奧地利 |
trigon-film | 瑞士 |
Paris Filmes | 巴西 |
上映日期
上映日期 | 國家 | 上映日期 | 國家 |
2010年4月9日 | 土耳其 | 2010年10月22日 | 希臘 |
2010年2月11日 | 德國 | 2010年10月 | 挪威 |
2010年6月3日 | 澳大利亞 | 2010年11月26日 | 波蘭 |
2010年7月3日 | 捷克 | 2010年11月27日 | 印度尼西亞 |
2010年7月13日 | 法國 | 2010年12月8日 | 巴西 |
2010年7月31日 | 法國 | 2010年12月14日 | 阿聯 |
2010年8月2日 | 澳大利亞 | 2010年12月16日 | 以色列 |
2010年8月19日 | 丹麥 | 2011年1月7日 | 美國 |
2010年8月20日 | 巴西 | 2011年1月28日 | 西班牙 |
2010年8月25日 | 法國 | 2011年3月24日 | 葡萄牙 |
2010年9月9日 | 德國 | 2011年3月25日 | 美國 |
2010年9月19日 | 西班牙 | 2011年3月28日 | 中國香港 |
2010年9月22日 | 法國 | 2011年5月25日 | 比利時 |
2010年10月1日 | 瑞典 | 2011年7月2日 | 日本 |
2010年10月7日 | 匈牙利 | 2013年9月26日 | 韓國 |
2010年10月21日 | 希臘 |
影片評價
該片的鏡頭沉著而優美,色彩神秘的光與影、 色調飽滿的全自然光線,構造出優美的意境和緩慢的敘事氛圍。導演藉由許多象徵意味濃厚的事物來串聯故事與背後的意涵,學院派的拍攝手法讓觀眾感覺到環境也是角色,即使它們一動不動,枝葉的陽光移動也能傳達出無限的信息。此外,小約瑟夫除了朗讀課文之外,和父親、老師之間的戲劇衝突都通過側面來表現,凸顯出導演處理鏡頭的那種獨到的冷靜。 (《新民晚報》評)
該片延續了導演一貫的寧靜優美的風格,節奏緩慢情節平淡但也不乏樸素感人,從商業上來說不適合大多數觀眾,但在小範圍內也不會缺乏知音。雖然影片的結局在一定程度上是殘酷的,但通過稚童最後寧靜的睡容,大自然優美的一面再次成為影片的主題。 (新浪娛樂評)
該片直面了經驗世界很難用文本表達的一面,它關心身體和心靈的體驗,所以稀釋了語言,拉長了時間,攝影機跟著男孩的眼睛,潛入山林,草木有心,映照人的心靈,這是天地間生命的靈韻,也成了電影的靈韻。 (《文匯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