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蜇療法

蜂蜇療法

蜂毒療法是一種尚沒有被醫學界廣泛認可的生物療法,其推動者認為蜜蜂叮咬釋放出的蜂毒,不僅可以緩解硬化症發作時的痛苦,還能刺激肌體與病毒抗爭。更重要的是,蜂毒還能讓肌體釋放一種天然化合物,幫助治療類似的萎縮病和關節炎等症。

簡介

蜂蜇療法 蜂蜇療法

蜂蜇療法(bee venom therapy)是利用蜜蜂尾針蜇刺人體,是一種自然療法(Naturopathpy),在世界部分國家套用已經超過1200年之久,在中國、韓國、和蘇聯有臨床上廣泛的使用。蜂蜇療法主要套用於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病、腰椎頸椎病、強直性脊椎炎、腫瘤、癌症、硬皮病、哮喘、神經炎、心臟血管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

蜂針

蜂針是蜜蜂的自衛器官,當蜜蜂感受到生命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時,會執行蜇刺的動作,而在針刺的同時,蜜蜂會從蜂針注射一種液體,其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對於被針蜇的生物會產生局部或全身反應,我們將蜜蜂針刺所產生的液體稱為蜂毒。

蜂毒

蜂毒味辛、苦,性平。功能袪風通絡,化瘀止痛,抗過敏,降血壓。實驗研究知道,蜂毒含十一種勝䎱、五種⺳、三種生理活性胺、糖類、脂肪、各種胺基酸,以及卵磷脂、組胺、膽鹼、甘油、磷酸、蟻酸、脂肪酸。另含磷、碳、硫、鎂、銅、鈣、鉀等元素。

作用

它們有著全身性的作用:抗發炎、抗細菌、抗黴菌、抗發熱、刺激血管通透性、刺激acth。⺳類(磷酸脂⺳a、透明質酸⺳、鹼性磷酸⺳、酸性磷酸⺳等),作用於心臟血管系統,或局部作用於蜂毒施用點。從諸多文獻中知道,蜂毒可作用在免疫系統,並抑制免疫失調。類固醇能治療的疾病,蜂毒一樣也可以治療,但是蜂毒有一個較類固醇為佳的優點,就是蜂毒沒有類固醇的副作用。這是它難能可貴的地方。蜂毒具有極強的溶血作用,它還有抗凝血作用,無論在體內還在體外,均可延長血液的凝固時間。蜂毒有抗發炎及抗菌作用,所含apamine、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具有直接抑制炎症的作用,另一些成分melittin則對腦下腺-腎上腺皮質系統有明顯的刺激作用,還有些成分本身既能刺激腎上腺皮質,又能直接抑制炎症過程。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此外,蜂毒還有免疫抑制、抗輻射及鎮痛作用,能抑制多種植物及動物腫瘤組織的生長。蜂毒取得不容易,1g的蜂毒結晶至少需只10000隻工蜂才能收集完成,而且常溫下的天然蜂針液不太穩定,有2/3會揮發,其主成份為乙酸戊酯,為蜜蜂的警報費落蒙,僅殘餘1/3的蜂毒結晶。由於得來不易,因此蜂毒是十分昂貴的藥物,2001年在宜蘭武荖坑所舉辦的綠色博覽會曾經展出國外進口的蜂毒,每瓶只有0.1g,卻叫價3500元,換言之,每公斤的蜂毒價格高達3500萬元,可說價值連城。

歷史

根據出土的文物記載,古埃及、印度、羅馬、和中國都曾經以蜂蜇治療風濕病,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文獻也記載蓋倫曾經用蜂蜇治療風濕病的案例,蜂蜇療法後來甚至還傳入俄國,為歷代沙皇所採用。

19世紀末開始有了關於蜂蜇療法系統性的臨床研究,1888年維也納醫師特爾(Terc),曾用蜂蜇治療風濕病173個病例,由於相當成功,這種療法逐漸流傳到整個歐洲。一直到20世紀新大陸才有較多蜂蜇療法用於風濕病,1935年美國的貝克(Beck)出版蜂蜇療法的專論,可謂集各家之大成。1936年中國也開展全國性大規模的研究,1996年中醫蜂療專家游大雲在雲南《蜂蜜雜誌》第九期發表《蜂蜇治癒一例中風引起的癱瘓》。目前世界各國已經開始進行蜂毒成分的研究,以期更加了解蜂毒,並建立更詳細的資料庫。

令人瞠目結舌的全球另類療法

生病後除了去醫院,在民間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方法用來治療疾病,有些療法讓人看了甚至會瞠目結舌,讓我們來盤點全球另類療法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