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腰體
[詞目]蜂腰體
[出處]
“蜂腰”最初為南朝梁代沈約等人作為聲律的八病說(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提出,認為“蜂腰”是有損齊梁體聲律的一種現象。五言詩一句內第二字與第四字的聲調相同,或第二字與第四字同是濁音聲母而第三字是清音聲母,都有讀起來兩頭重中間輕的毛病,即為“蜂腰”。
宋人魏慶之所輯《詩人玉屑·詩體》將“蜂腰格”作為一種詩律格式提出:“頷聯亦無對偶,然是十字敘一事,而意貫上二句,及頸聯,方對偶分明。謂之蜂腰格,言若已斷而復續也。”
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辯》將“蜂腰體”作為作為詩律正體之外的一種變體提出:“按詩有雜體:一曰拗體,二曰蜂腰體,三曰斷弦體,四曰隔句體,五曰偷春體,六曰首尾吟體,七曰盤中體,八曰回文體,九曰仄句體,十曰疊字型,十一曰句用字型,十二曰藁砧體,十三曰兩頭纖纖體,十四曰三婦艷體,十五曰五雜俎體,十六曰五仄體,十七曰四聲體,十八曰雙聲疊韻體,十九曰問答體,皆詩之變體也。”
[釋義]
按照齊梁及唐代“近體詩(格律詩)”詩律正體,律詩除開首尾兩聯不做要求,中間各聯都是要求對仗的,但是由於嚴格對仗可能因為聲律形式而損害內容意義的表達,或者乾脆就是有意用特殊形式達到別樣的表達效果,導致頷聯沒有對仗,直到頸聯才對仗分明。這種首聯、頷聯、尾聯都沒有對仗而只有頸聯對仗的變格詩體,就是所謂蜂腰體,謂之腰細(相對中間兩聯對仗而言)。蜂腰體在盛唐五律中尤其多見,賈島、王維、李白、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用這種蜂腰體的詩作。
[舉例]
下 第 賈島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鄉?
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傍?
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
知音逢豈易,孤棹負三湘。
與賈至舍人於龍興寺剪落梧桐枝望灉湖 李白
剪落青梧枝,灉湖坐可窺。
雨洗秋山淨,林光澹碧滋。
水閒明鏡轉,雲繞畫屏移。
千古風流事,名賢共此時。
這兩首詩都是一變近體詩正體,頷聯意貫首聯,沒有對仗,及至頸聯才對仗分明。這種首聯、頸聯、尾聯都無對仗而只有頸聯對仗的詩,即為“蜂腰體”,或謂之“蜂腰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