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蜀山烈士陵園的前身為安徽省烈士公園。現由“安徽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大蜀山革命公墓”、“悼念廣場”、“烈士紀念碑”等部分組成。安徽革命烈士紀念館建築面積2642平方米,陳列著全省有代表性的從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190位烈士的光輝業績,其中有中國共產黨初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陳獨秀之子陳延年同志、人民軍隊的傑出將領許繼慎同志、安徽省第一任省委書記王步文同志、無產階級革命家羅炳輝同志和彭雪峰同志等革命先烈。陳列館存有450幅圖畫及烈士手抄、名人字畫、領導題詞等,還有全省各地縣的烈士英名錄。
地理位置
蜀山烈士陵園位於合肥西郊風景區大蜀山東麓。
自然氣候
景區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旅遊指南
交通
市內公交有80多條線路,非常便利,從1路到47路以及東線201路、西線202路為大公交,單一票價1元。101路到135路為小公共汽車,市區所有景點均有公車通達。計程車起步費5元,夏利每公里1元,夜間(22:00—06:00)每公里1.2元;桑塔納、富康每公里1.2元,夜間每公里1.5元。
景區購物
磚雕
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等,題材廣泛,民間色彩濃厚。磚雕的創始人為明代徽商鮑四。採用當地“擲地地有聲”的青灰磚進行作業,廣泛套用於徽派建築的門,瓴,頂,檐等處予以點綴裝飾。由於用於房宅裝飾,加上當時徽商興旺,紛紛使用,從而促進磚雕的發展,使之名揚全國。
特色
富岱楊梅
“富岱楊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果型碩大,肉質細軟,汁液飽滿,甜酸適度。按果色分為紅梅和白梅兩大類。紅梅鮮紅帶紫,白梅白嫩似玉,果品味美,不僅可鮮食,而且是食品罐頭工業的好原料
頂谷大方
頂谷大方又名竹鋪大方、拷方、竹葉大方。它對消肥減胖有特效,故被譽為茶葉中的“減肥之王”。大方茶產於歙縣的竹鋪、金川、三陽等鄉村,尤以竹鋪鄉的老竹嶺、大方山和金川鄉的福泉山所產的品質最優,被譽稱頂谷大方。
旅遊景區
蜀山烈士陵園現由“安徽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大蜀山革命公墓”、“悼念廣場”、“烈士紀念碑”等部分 組成。
政治經濟
蜀山烈士陵園自1981年開放以來,年平均接待參觀者達20萬,充分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宣傳鼓舞作用,收到了顯著的社會效益。每逢重大紀念日,各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學校、駐肥部隊都來舉行各種悼念活動,緬 懷先烈的豐功偉績。
經過近50年的荒山造林綠化,合肥蜀山烈士陵園面貌清新,一直是合肥市唯一的宣傳紀念革命烈士、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在合肥人民的心目中,一提到“烈士陵園”就知道是專指大蜀山西北側這塊地方。國務院批准的《合肥大蜀山森林旅遊風景區規劃》,蜀山烈士陵園亦在其範圍內。
2008年10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為深入貫徹落實《國防教育法》,充分發揮國防教育基地教育功能作用,推動安徽省國防教育和軍事鬥爭準備工作深入開展,根據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國防教育基地命名管理辦法>,經自下而上逐級推薦、考察和評審,確定將合肥市大蜀山烈士陵園單位命名為“安徽省國防教育基地”。
蜀山烈士陵園繼續堅持建用並重,在鞏固、提高、發展、創新方面進一步發揮示範引導作用。安徽省各類國防教育場所要不斷加強建設,完善設施,規範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效益,為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普及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歷史文化
蜀山烈士陵園始建於1955年。1976年3月,為了突出愛國主義宣傳教育作用,從原安徽省烈士公園中分離出一部分,成立合肥蜀山烈士陵園。 1990年5 月,蜀山烈士陵園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並先後被國家民政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中國、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4年廬陽公安分局為加強對新黨員的教育,提高他們對黨的認識,7月1日上午,廬陽公安分局21名新黨員在分 局的組織下,來到大蜀山烈士陵園舉行入黨宣誓,在一級英模李素珍的遺像前全體新黨員莊嚴舉起右手進行宣誓。 2005年9月2日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省級抗戰老同志及省屬各部、委、廳、局,駐皖部隊和武警官兵,省屬部分國有企業幹部職工、醫院、大學師生代表和合肥市抗戰老戰士、在合肥的各界幹部民眾代表共800餘人來到大蜀山烈士陵園,參加由省委辦公廳和合肥市委辦公廳在這裡隆重舉行的省暨合肥市向大蜀山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儀 式。根據省國資委組宣處的安排,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傳華帶領公司分廠、有關處室負責同志及部分黨員代表20人,參加了敬獻花籃儀式。
2008年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機關小組和工會組織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機關為紀念建國59周年,接受愛國主義再教育,於9月27日,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機關小組和工會組織九三學社安徽省委機關全體工作人員赴大蜀山烈士陵園參觀。大家懷著崇敬肅穆的心情瞻仰了烈士們的墓碑,了解他們光榮的革命歷史,不禁被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高尚的情操所深深折服,紛紛感懷這些老革命、老領導不凡的一生,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必將一代代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