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名勝高洞廟

蜀中名勝高洞廟

《蜀中名勝高洞廟》,作者胡傳淮,於2002年出版。

基本信息

目錄

前言

第一篇:高洞廟圖錄

第二篇:高洞廟文存

第三篇:高洞廟詩選

第四篇:高洞廟楹聯

第五篇:高洞廟傳說

後記

前言

《蜀中名勝高洞廟》前言

胡傳淮

蜀北蓬溪,山色靄黛,溪水縈迴,風光蔥蔚,名勝眾多,不愧為“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明代浙江布政使

《蜀中名勝高洞廟》封面

馬金在《高洞重修白雲樓記》一文中盛讚蓬溪高洞廟白雲樓云:“山巒回合,林木掩映,景致為一邑之最。”

高洞廟,又名高洞豐澤廟,位於蓬溪縣西十五公里左右的明月鎮高洞村。該廟始建於唐;宋徽宗崇寧(1102-1106)初年,錫廟額“豐澤”,專祀北宋廉吏李洪;元代毀於兵燹;明代正德、萬曆年間又重修和續修。全廟依山臨水,盤桓起伏。上有高洞,下有環灘。現存山門、前廳、正殿等古建,前廳建在兩米高的台基上,為單檐式木構建築,內部高大空曠;正殿為單檐歇山式頂,雄偉壯觀。廟內有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和鹹豐年間記事石碑三塊、光緒十年木刻一塊。清代水墨花鳥壁畫三鋪。整個廟宇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樓台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聯,詞意雋永,“唯聞鐘磬聲,古寺藏林間。”

廟前山腳下的鑒潭,即今之環灘。灘北尚存白雲樓遺址,與灘南高洞廟遙相呼應。高洞廟南側200米的河岸石壁上,有清代及民國時期的禁魚和水文告示題刻,兩段文字刻在同一石碑上。其上方岩壁上鏤刻有高浮雕蟠龍和陰刻“神”字,合為“神龍”之意,至今保存完好。清代《蓬溪縣誌》云:“高洞環灘,(縣境內)眾水之門戶。”順流而下,沿岸怪石嶙峋,竹木參差。高洞禪院,耀眼於萬綠叢中;鐘磬木魚之聲,縈繞於幽谷上下。林泉清絕,風光如畫。故宋代蓬溪進士趙溥在《詠高洞環灘》詩中就以“鑒潭湛碧涵秋來,洞府元來別有天”之句贊之。

北宋以降,高洞廟專祀李洪。據《四川通史》載:在宋代,只要有德於民者,就會被蜀民建祠追祀,受到當

改革開放以來,高洞廟舊貌換新顏。1990年,蓬溪縣人民政府公布高調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高洞尼眾禪院正式開放,喜迎四方信眾和遊客。地居民的長期供奉祭祀。“北宋蓬溪李洪,在災年捐資,救活了十萬家人,縣人建豐澤廟祭祀他”(載《四川通史》第五冊第403頁)。宋代趙溥《李神君碑》(載《金石苑》卷4):李洪,字廣元,保寧錦屏(今四川省閬中市)人,生於五代後漢乾佑三年(95O)七月初三日寅時,卒於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父李天佑,母嚴氏;妻文氏,子二人:李雄、李豪。李洪生而穎異,官小溪(今遂寧市市中區)令,惠政良多。後家於蓬溪縣高洞環灘,值蓬溪大旱,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李洪於是捐資數萬金,救活災民十萬家。卒後,縣人立廟祀之,遂有“李神君”之稱。北宋徽宗崇寧(1102—1106)初年,賜號“豐澤”;南宋理宋寶佑(1253—1258)年間,累封王爵。其事跡載入了明代《全蜀志·名宦》、清代《四川通志》《潼川府志》《蓬溪縣誌·名宦志》。此後,李洪又被神化為專司風雷雲雨之職的神龍,被當作為民捍災御患的“救星”。因此,高洞廟名聞遐邇,香火鼎盛,歷千餘年不衰。

歷代詩人、墨客,對高洞廟題詠甚眾;名人遺蹤,歷歷可尋。宋代蓬溪進士趙溥、趙球、趙炳、李鼎、陳甲;元代名士文三元;明代浙江布政使馬金、吏科給事中張正學、邑令李茂實、李相、趙端益、縣尉陳綱;清代蓬溪知縣潘之彪、舉人杜思柔、拔貢蒲憲祖等等,均有題詠。這是古人留給今天蓬溪人民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值得我們珍視。

有著悠久歷史的蓬溪縣,孕育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不但有以儒家為代表的雅文化,還有更廣泛的宗教文化,留傳至今的蓬溪古代祠、廟、壇、寺、觀,有的雖圮毀,又經歷代重新恢復修建,故而流傳至今。我們從這些寺廟所祀對象、建築及遺存之碑銘等,可以看出其蘊含有深層的人文文化意義。無論從宗教信仰上,還是從意識形態上看,都有比儒家文化更普遍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對高洞廟古代碑記、詩詞、楹聯、民間傳說等,均有必要進行徵集、整理和研究。尤其是北宋廉吏李洪,值得肯定。他大旱之年,捐資賑災,全活無算。千載之下,讀其事跡,想見其平生風概,仍令人肅然起敬,不能自已。對今天的讀者特別是公務員,仍有激勵借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如著名詩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說:“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要是為百姓做了好事的清官、廉吏,百姓就不會忘記他。後來治蓬者要深思啊!

主編

胡傳淮在蘇州胡傳淮在蘇州

胡傳淮,生於1964年,四川蓬溪人,文史專家。為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出版專著50餘部、發表論文、詩詞、散文等300餘篇,總計800餘萬言。專著主要有《張問陶年譜》、《王灼集校輯》、《大英風物誌》、《張鵬翮詩選》、《張問安詩選》、《燼餘錄注》、《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明清蓬溪文化世家》等,編著出版了《船山詩草全注》、《蓬溪詩存》、《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問陶研究文集》、《蓬溪文史資料精選》、《蓬溪家譜序跋集》、《張鵬翮研究》、《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等。已在《社會科學研究》、《紅樓夢學刊》、《中國韻文學刊》、《蘇州大學學報》、《收藏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專著《張問陶年譜》,《光明日報》評其為“一部學術品格很高的好書”,被《清史》《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詩歌通史》《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清詩考證》《巴蜀文學史》《遂寧市志》《遂寧古今人物》《蓬溪縣誌》等文獻引證或著錄;論文《洗百年奇冤,還高鶚清白——高鶚非“漢軍高氏”鐵證之發現》,解決了紅學中的一大懸案,已寫入《紅學通史》。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3項,十多次獲得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