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該飛彈主要用於攻擊敵方的核襲擊兵器、坦克、有生力量、炮兵、通信樞紐、雷達站及軍隊後方的重要目標。60年代中期裝備部隊。兩伊戰爭中,雙方都曾使用該飛彈攻擊對方目標。海灣戰爭中,伊拉克仍將“蛙“-7作為主要攻擊武器之一.它是採用跟蹤雷達和無線電指令制導,戰鬥部有效殺傷半徑為80米,最大射程67千米,命中精度600米,彈長8.96米,彈徑0.544米,發射質量2.45噸
飛彈的套用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交戰雙方準備展開一場數千輛坦克的沙漠大決戰。為了有效地摧毀以色列坦克部隊,埃、敘第一次使用了前蘇制“蛙”7和“飛毛腿”B飛彈,發射28枚便成功地摧毀以一個擁有上百輛坦克的裝甲旅。於是,“飛毛腿”B第一次大出風頭,頓時成了軍貿市場上的搶手貨。
1980~1988年的兩伊戰爭期問,伊拉克於1982年10月27日向伊朗邊境城市迪斯孚爾城發射了第一枚“飛毛腿”B飛彈,死21人,傷100人12月29日,又向該城發射了兩枚,造成更大的傷亡。1985年3月12~14日,伊朗向巴格達發射飛彈,從而使襲城戰升級。為了回敬伊朗,薩達姆也準備以飛彈襲擊德黑蘭,但“飛毛腿”B射程只有300公里,而距伊首都至少500公里以上,怎么辦?薩達姆·海珊下令縮小戰鬥部,寧肯從1000公斤裝藥減少到135公斤也要提高射程,打到德黑蘭,以報那一箭之仇。在西方飛彈專家的指導下,1987年改裝完成,試飛後稱最大射程達650公里,外界譁然。為了表示重視,薩達姆還用自己的姓將其命名為“海珊”飛彈。1988年2月29日“海珊”飛彈初露鋒芒,7枚飛彈全部落入德黑蘭市區,人們驚恐萬狀。繼而,“海珊”再展雄風,到4月20日,在52天中就發射了189枚,其中135枚落入市區,成功率71%。“海珊”飛彈雖報了伊朗的一箭之仇,但薩達姆並沒有忘記他的宿敵以色列,這650公里射程要覆蓋以色列各大中城市還顯不夠,因此再行改進。這次改裝還是用“飛毛腿” B做母型,把1000公斤戰鬥部減為250公斤,讓出空隙來加長發動機(增長1.3米),讓它多裝燃料,使助推段推得更高,彈道越高,射程自然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