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形目

蛙形目

蛙形目有20科303屬約3500種。廣布於五大洲,以熱帶、亞熱帶最多,有的種進入北極圈和海洋。我國有240種。成體短闊,無尾。頭部略呈三角形,頸部不明顯,前肢較短,後肢特別發達,具有蹼,適於跳躍或游泳。有眼瞼和鼓膜。口裂較大,多數種類舌可翻出口外捕食。肋骨不發達,或完全退化;額骨與頂骨、尺骨與橈骨、脛骨與腓骨都各自癒合。無交接器。多體外受精。卵產在水中,孵化成的幼體有尾,稱為蝌蚪。用鰓呼吸,幼體先長出後肢,再長出前肢,尾逐漸縮短,最後消失。鰓也逐漸萎縮、消失,肺逐漸形成。經過變態發育為成體,主要用肺呼吸。

基本信息

簡介

無尾目是生物從水中走上陸地的第一步,比其他兩棲綱生物要先進,雖然多數已經可以離開水生活,但繁殖仍然離不開水,卵需要在水中經過變態才能成長。因此不如爬行綱動物先進,爬行綱動物已經可以完全離開水生活。無尾目包括現代兩棲動物中絕大多數的種類,也是兩棲動物中唯一分布廣泛的一類。無尾目的成員體型大體相似,而與其它動物均相差甚遠,僅從外形上就不會與其它動物混淆。無尾目幼體和成體則區別甚大,幼體即蝌

蚪有尾無足,成體無尾而具四肢,後肢長於前肢,不少種類善於跳躍。無尾目的成員統稱蛙和蟾蜍,蛙和蟾蜍這兩個詞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劃分,從狹義上說二者分別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員,但是無尾目遠不止這兩個科,而其成員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稱呼,一般來說,皮膚比較光滑、身體比較苗條而善於跳躍的稱為 蛙,而皮膚比較粗糙、身體比較臃腫而不善跳躍的稱為蟾蜍,實際上有些科同時具有這兩類成員,在描述無尾目的成員時,多數可以統稱為蛙。

無尾目歷史悠久,三疊紀便已經出現,直到現代仍然繁盛,除了兩極、大洋和極端乾旱的沙漠以外,世界各地都能見到,但在在熱帶地區和南半球尤其是拉丁美洲最為豐富,其次是非洲。無尾目可分為原始的始蛙亞目和和進步的新蛙亞目,或進一步將始蛙亞目劃分為始蛙亞目、負子蟾亞目和鋤足蟾亞目。對於科的劃分也有很多不同意見。  

主要品種——蛙

蛙類大約有4800種,絕大部分生活在水中,也有生活在雨林潮濕環境的樹上的。卵產於水中,也有的樹蛙僅僅利用樹洞中或植物葉根部積累殘餘的水窪就能使卵經過蝌蚪階段。2003年在印度西部新發現一種“紫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中,只有季風帶來雨水時才出洞生育。

蛙類和蟾類很難絕對地區分開,有的科如盤舌蟾科就即包括蛙類也有蟾類。

蛙類最小的只有50毫米,只相當一個人的大拇指長,大的有300毫米(一尺多長),瞳孔都是橫向的,皮膚光滑,舌尖分兩叉,舌跟在口的前部,倒著長回口中,能突然翻出捕捉蟲子。有三個眼瞼,其中一個是透明的,在水中保護眼睛用,另外兩個上下眼瞼是普通的。頭兩側有兩個聲囊,可以產生共鳴,放大叫聲。體形小的品種叫聲頻率較高。

有的蛙類皮膚分泌毒液以防天敵,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雨林中的圖皮樹蛙分泌物被當地印第安人用來製作箭毒,見血封喉。

蛙類分布在除了加勒比海島嶼和太平洋島嶼以外的全世界。但在全世界迅速地減少,主要原因是環境污染造成的,還有氣候的變化,外來物種的侵入,由於人類擴張造成棲息環境的縮小等原因。

青蛙又稱田雞,是因為味道鮮美之故。人類很早就知道食用青蛙,《漢書》說:“鄠杜之間水多蛙,魚人得不飢。”張華《博物志》說:“東南之人……食水產者,龜蚌螺蛤,以為珍味,不覺其腥。”唐末尉遲樞《南楚新聞》言:“百越人好食蝦蟆,凡有筵會,斯為上味。”當時吃青蛙還是南方人的習俗,韓愈在《答柳柳州食蝦蟆》詩說柳宗元“居然當鼎味,豈不辱釣罩”,責怪柳柳州不該把青蛙當美味。蘇東坡在《聞子由瘦》詩中寫道:“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

蛙類的繁殖方式基本和蟾蜍類相似,也是以昆蟲為食,但大型蛙類可以捕食小魚甚至小鼠。基本在夜間捕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