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韶關本城話俗稱“虱婆聲”,是任何外地人都無法聽懂的。現在韶州城內已有幾十萬常住人口,99%以上的都聽不懂本城話。不過,原來還一直講本城話的家庭也越來越少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紀老人還可以講,年青一代幾乎已經將此話全廢了。但在城外的“艇家人”當中,講本城話的人就比較多,尤其在曲江區 ,據1987年底曲江縣調查統計,全縣約有四萬多人講此話,占全縣當年人口的12%。其中農村人口38400人,船民約有3600人。大部分分布在三江兩岸地勢平緩的壩地農村。
地區差異
虱婆聲是韶關的一種本地方言,其來源語系至今尚未查清 ,而其叫法在韶關各地也各有差異,具體差異如下:
北江至東堤中路及北門一帶:“本城話”;
武江原向陽管理區(現惠民南路一帶):“河西話”;
武江區上窯村、湞江區樂園鎮學沖村、湞江區的十里亭鎮灣頭村:“虱婆聲”;
湞江區新韶石陂村:“虱嫲聲”;
武江、湞江及北江上游(自樂昌坪石至英德沙口)的水上居民:“船話”。
另外,有些地方還稱這種土話為“老韶關話”或“韶關話”。
瀕危原因
任何一種語言都沒有先進和落後之別,也無尊貴與卑微之分。語言的特點是使用的人少就容易被淘汰,使用的人多就自然會流傳和推廣。像廣州話一樣,現在講廣州話的人99%以上都不是原來說此話的百越族後裔,而全是漢族人。廣州話不但有全省普通化的趨向,還有向外省流傳的可能。
而韶州土話之所以不能成為當地主語,原因是外來人的突然大量擁入,先是客家人占了上風。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南番順一帶的人紛紛北遷到韶關避難謀生,使原來就很少的本城人顯得更微不足道了。解放以來隨著工業發展,大量招收外地工人、幹部,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韶關人口一下膨脹了幾倍,來自五湖四海的人都以講粵語為榮,韶關土著話更被冷落和鄙視了,使原來講本城話的人都不得不改弦更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