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教育部官網2016年6月6日訊息,教育部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再次強調各地各高校要抓緊建立健全有就業意願尚未就業畢業生統計機制,以精準統計為基礎,重點摸清有就業意願尚未就業畢業生狀況。各高校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簽訂就業協定或勞動契約,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發放與畢業生簽約掛鈎。不容置疑,教育部的通知是為了準確掌握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科學制訂就業政策。如果高校上報的就業統計造假,數據不真實,學生“被就業”,就會影響國家就業政策的科學決策。
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統計,可包括如下一些內容:就業地區、行業分布,就業崗位、專業匹配度,就業質量、就業水平,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素質能力評價等。
然而,每年六七月份,既是聯考季,也是畢業季。而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有大學生曝光自己所在高校圍繞大學生求職、就業過程中的一些不正常的做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虛假就業”。
原因
國內高校之所以會出現畢業生“虛假就業”的問題,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為了在每年畢業生的就業數據上好看、漂亮,然後以此來吸引新的考生報考該大學,同時也在爭取國家教育經費安排等方面爭得話語權。
影響
“虛假就業”這種做法,不但對大學畢業生有害無益,而且還會在很多方面產生消極的影響。
一則,某所大學每年憑藉漂亮的大學生就業率吸引了眾多新生報考,結果來了以後發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這豈不是對學生的一種欺騙?其實也是對大學自身形象和信譽的一種損害。
二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數據是要上報國家教育部門的,然後國家教育部門會對這些數據進行調查、研判,進而對高校招生政策、專業設定等進行調整。而這不但關涉到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同時還關涉到國家的人才戰略,如果最開始依據的就業數據就是虛假的、錯誤的,那么很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後續的很多政策、舉措走偏。
建議
有關人士認為,教育部門評價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不能單看各高校上報的就業報告、統計報表、就業率等。也不能簡單地到各高校例行公事地督查一下,聽一下領導匯報,查看一下資料,就匆忙下結論。這些當然是需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針對高校上報的就業報告中的有關內容與問題,進行實地考察、現場抽查,實際了解畢業生就業的具體情況。
因此,有關人士建議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由社會調查統計機構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專門和專業的調查統計,可能更加公正客觀,更能反映各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真實情況。有效防止由高校精心挑選畢業生,提前給畢業生“統一口徑”,以維護學校榮譽名義脅迫學生違心說話。
另外,絕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弄虛作假,保證就業數據的真實準確,不但需要高校的自覺自律,同時也應該是教育部門的硬性要求,一旦哪所高校存在“虛假就業”的行為,就應該堅決查處,嚴肅追究高校相關領導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