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症狀
發病初期,地上部看不出異常,病害擴展後,根部形成腫瘤,並逐漸膨大致地上部生長變緩、矮小或葉片中午打蔫,時間長了植株變黃後枯萎而死、腫瘤形狀不定,主要生在側根上,主根不變形,但體形較小。
發病規律
病菌能在土中存活5~6年,由土壤、肥料、農具或種子傳播。土壤偏酸pH5.4~6.5,土壤含水率70~90%,氣溫19~25℃有利發病,9℃以下,30℃以上很少發病。在適宜條件下,經18小時,病菌即可完成侵入。低洼及水改旱菜地,發病常較重。
防治方法
(1)目前根腫病雖在許多省、市發現,但我國大部分地區尚未發現,因此要嚴格檢疫。(2)實行6年以上輪作。 (3)改良土壤酸度,整地時施入石灰100公斤或更多,使其調到微鹼性。(4)選擇無病地育苗,移栽或定植時要汰除病苗。 (5)加強田間管理,低洼地及時排除積水,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 (6)藥劑防治。病區播前用種子重量0.3%的40%五氯硝基苯粉劑拌種,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劑,每畝3~4公斤,對細乾土40~50公斤,於播種時將藥土撒在播種溝或定植穴中;如苗床或大田採用增施石灰加五氯硝基苯處理土壤效果更好。必要時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500倍懸浮液灌淋根部,每株灌對好的藥液0.4~0.5升,也可收效。
病原描述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 稱蕓薹根種菌,屬粘菌。在蘿蔔根上,不正常膨大的細胞內長出大量魚卵狀排列的圓形或近圓形休眠孢子,聚合成不堅買的團,休眠孢子囊團淡黃色,單個休眠孢子囊無色,表面不光滑,直徑2.7~4.2微米,平均2.9微米。掃描電鏡放大10000倍時,可見休眠孢子囊並非緊密排列,有時可見到兩個細胞中的休眠孢子囊團由一種絮狀物連線,這種無色絮狀物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暗色斑點,好似被溶蝕的空洞,電子顯微鏡測量休眠孢子囊直徑為2.0~2.3~2.5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