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波,A.
正文
法國詩人。生於工業小城沙勒維爾。由於父母不和,且家庭生活也比較困難,所以童年時悒鬱寡歡。他資質聰穎,15歲就擅長寫作拉丁文詩歌,掌握了法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格律。蘭波生當法國歷史上動盪不寧的時期,第二帝國成立、普法戰爭、巴黎公社起義等事件相繼發生,少年時代的蘭波充滿不平和反抗的情緒。從16歲(1870)起,他常常外出流浪,多次去巴黎,到過比利時,德國和英國。他和比他年長10歲的詩人魏爾蘭結交。起初關係親密,但後來發生衝突,魏爾蘭甚至開槍打傷了蘭波。1876年蘭波參加了荷蘭殖民主義武裝“外籍聯隊”,在巴達維亞(爪哇)服役,不久回國。1881年,曾為商行雇員,去亞丁港經商。後來在阿比西尼亞參加販運軍火的貿易。1891年因病返回馬賽,不久即逝世。
蘭波同情巴黎公社的革命行動,1871年寫了詩篇《巴黎戰浮泛汀棟屠枋忻裼侄嗥鵠礎貳*
現存的蘭波的詩有 140首左右,主要在16至19歲期間所寫。在蘭波早期的詩中可以看出帕爾納斯派的影響,追求形式的完美。中期的作品突出了對現實生活不滿和反抗的情緒。後期詩作加強了象徵主義色彩,用“明確與含糊相結合”(魏爾蘭語)的辦法,比較深刻地表現錯綜複雜的內心世界。他的著名的長詩《醉舟》和《母音字母》,就是後期的作品。後者受詩人波德萊爾的詩《應和》的影響。
蘭波後期比較重要的詩有1873年寫的《在地獄中的一季》,表述了他和魏爾蘭不愉快的交遊。最後的作品《靈光篇》包括韻文詩24首和散文詩6首。
蘭波的詩歌充滿不滿現實的反抗激情,在形式方面既能熟練地掌握傳統的格律,又有個人獨創風格,是法國現代詩發展道路上的重要收穫。
參考書目
R. Etiemble et Y.Gauclère,Rimbaud, 1936.
Etiemble,Le Mythe de Rimbaud, 1961~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