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役概況
美國
船名: 蘭利號(USSCVL-27)
命名依據: SamuelP.Langley
建造廠:紐約造船廠
龍骨安放: 1942年4月11日
下水: 1943年5月22日
服役: 1943年8月31日
除役: 1947年3月22日
更名: 蘭利號(美國)→拉法葉號(法國)
重新分類: CV→CVL,1943年7月15日
除籍: 1963年3月20日
榮譽: 9枚戰星(蘭利號)
結果: 1964年在巴爾的摩拆解
法國
船名: 拉法葉號(R96)
命名依據: MarquisdeLafayette
服役: 1951年6月2日
除役: 1963年3月20日
榮譽: 戰功十字勳章
蘭利號(CVL-27)時代
蘭利號是以克里夫蘭級輕巡洋艦法戈號(USSFargo,CL-85)的艦體改裝而成。原名克朗波因特號(USSCrownPoint),為紀念被日軍擊沉的水上飛機供應艦蘭利號(AV-3),遂於1942年11月13日改名為蘭利號。原始分類為艦隊航空母艦,編號為CV-27,1943年7月15日艦級重分類時改稱為小型航空母艦(smallaircraftcarrier,一般稱為輕航空母艦[1]),改編號為CVL-27。蘭利號於1943年5月22日下水,由羅斯福總統的特別助理——哈利·霍普金斯(HarryL.Hopkins)——的第三任妻子路易絲·霍普金斯(LouiseM.Hopkins)擲瓶。8月31日服役,首任艦長為威廉·迪倫(WilliamM.“Gotch”Dillon)上校。經過在加勒比海地區的試航後,蘭利號於12月6日離開費城,並於次年1月19日抵達珍珠港。蘭利號被編入第58特遣艦隊(TaskForce58),並立即參與馬紹爾群島戰役(又稱為燧發槍行動,OperationFlintlock)。蘭利號上的飛行大隊從1944年1月29日到2月6日負責攻擊沃傑(Wotje)與馬洛拉普(Maloelap)的日軍機場,以支援美軍在瓜加林島(Kwajalein)的登入行動。接著再從2月10日至28日,支援並掩護艾尼威托克(Eniwetok)的登入行動,並攻擊馬里亞納群島。經過短暫的休息保養之後,蘭利號隨TF58從3月30日至4月1日,廣泛地攻擊了加羅林群島上的日軍基地。4月21日至24日,蘭利號前往紐幾內亞以支援聯軍攻擊荷蘭地亞,並攻擊了特魯克島。
6月7日,蘭利號從馬約羅環礁(MajuroAtoll)出發,參與馬里亞納群島行動。行動中,蘭利號上的飛行大隊除了參與對塞班島與泰尼安島(Tinian)的攻擊外,也參與了菲律賓海之役。8月29日,蘭利號離開艾尼威托克,與TF38(海爾賽已於8月份接管艦隊指揮權,第五艦隊改稱第三艦隊)於9月15日至20日一同攻擊了培里留(Peleliu)與菲律賓,10月份參與了的對沖繩島、呂宋與台灣的攻擊,以及雷伊泰登入行動。在10月24日至25日的雷伊泰灣之役中,蘭利號參與了對栗田健男的中央部隊(西布延之役)與小澤治三郎的北方部隊(恩乾諾角之役)的攻擊。11月份,蘭利號持續支援美軍攻擊菲律賓的行動,直到12月1日,該艦才回到烏利西環礁(UlithiAtoll)整補。
1945年1月,蘭利號隨TF38進入南中國海,支援仁牙因灣戰役,並攻擊了台灣,中南半島與中國沿海的日軍基地。2月10日到3月18日,接著從3月23日到5月11日,該艦則分別攻擊了東京與琉球,以及支援沖繩島的登入行動。蘭利號結束沖繩島行動後,就回到舊金山進行整修,8月8日回到珍珠港,並在當地直到日本投降。戰後,她完成兩次“魔毯行動”以載運太平洋戰區的美軍返回美國,11月15日起,又進行兩次類似的任務,以載運美國駐歐洲的陸軍部隊返美。1946年5月31日,蘭利號被編進大西洋後備艦隊(AtlanticReserveFleet)的費城群(PhiladelphiaGroup),然後在1947年2月11日除役。
拉法葉號(R96)時代
透過“共同防禦法案”,蘭利號經啟封與整修工程後,於1951年6月2日移交給法國海軍,艦名與編號分別改為拉法葉號與R96,首任艦長為亨利·胡西恩(HenriRuyssen)上校。拉法葉號服役後即派往遠東地區支援越南地區的戰事,搭載的艦載機包含F6F地獄貓戰鬥機,TBM-3E復仇者式轟炸機 ,或SB2C-5地獄俯衝式轟炸機 。1953年至1954年進行現代化工程,然後在地中海地區執勤。1956年再次派往中南半島,以支援南越地區,此時艦上飛行大隊的戰鬥機改為F4U-7海盜式戰鬥機。之後再調回地中海地區,參與了摩洛哥阿加迪爾地震的救援行動,並撤出部份災民。
拉法葉號於1963年3月20日送回美國,並在同一天除籍,次年在巴爾的摩拆解。在法國海軍服役期間,拉法葉號總共航行了大約350,000海里,其艦載機進行過19,805次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