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背景
1929-1933年的蘇聯第一個五年計畫勝利完成後,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上取得了令人震驚的飛速發展。而當時的西方國家卻正飽受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的折磨,國際形勢日趨尖銳複雜。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的簽訂、日本挑起的“九一八”事變和希特勒在德國掌權等一系列政治地震強烈地震撼了史達林。
嗅覺敏銳的史達林認為法西斯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英法等老牌強國完全可能聯合起來,對剛剛恢復過來的蘇聯再次進行干涉侵略,為搖搖欲墜的本國經濟尋求出路。而蘇聯海軍卻顯然無法與任何一個潛在的對手抗衡。
1936年5月27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下屬的海軍部提交了一個重建海軍的龐大方案,請求為海軍建造8艘35000噸406毫米主炮А型戰列艦和18艘26000噸重巡洋艦。在後來的數年內計畫幾經修訂,А型戰列艦最終發展為蘇聯時代唯一一型開工建造的23型“蘇聯”級戰列艦。
雖然蘇聯的重工業和造船業在頭兩個五年計畫內得到了很大發展,但仍然不可能獨立完成如此宏偉的計畫。蘇聯像沙俄時代一樣,先後向德國、美國和義大利尋求幫助,試圖在國外技術力量的援助下建造幾艘戰列艦。但蘇聯人的要求首先遭到美國的拒絕,美國人只是隨便應付一下俄國人。
為此史達林曾經在一封給美國大使的信中抱怨到,“我不明白為什麼貴國就是不願意幫助我們建造戰列艦。我們很樂意以六千萬至一億美元的造價首先在貴國訂購一艘406主炮戰列艦,同時非常希望在首艦完成後,由貴國工程技術人員來蘇聯幫助我們再建造一艘姊妹艦”。
但這裡,意識形態上的爭鬥壓倒了金錢利益:由於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和德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美國根本不願意和蘇聯討論任何大於驅逐艦的水面艦艇。
蘇芬戰爭爆發後,羅斯福總統宣布對蘇聯進行全面禁運和封鎖。幾個訪問美國的蘇聯海軍高級代表團無果而終,只得悻悻地無功而返。而德國和義大利的船廠正忙於自己的生意,無暇他顧,只有義大利安沙爾多公司於1936年7月14日應約完成了UP-41型戰列艦設計。
而西班牙內戰爆發後,蘇意海軍的全面合作中斷,但仍有部分義大利造船技術人員一直在蘇聯船廠工作到1941年6月份。蘇聯自己當然沒有將希望完全寄托在外國。1935年12月,造船部下屬的第一中央特別艦艇設計局的В·П·卡薩科夫和В·Л·貝琴斯基向上級提交了6個戰列艦初步設計方案。
讓人感興趣的是除3號方案外,其餘各設計均使用了四聯裝炮塔。蘇聯對四聯裝炮塔的偏好可以追溯到1915-1917年間各大船廠的計畫艦方案,那時俄國工程師們就在四聯裝炮塔的機械結構設計上花費了不少心血。
技術委員會認為12門406毫米炮要優於9門456毫米主炮方案,原因是炮管數量的增加可以獲得更密集的齊射散布,同時單位時間的彈藥投射量也比9門更大口徑的主炮多。不久戰列艦預研工作從海軍移交給蘇聯部長會議下屬的造船部執行,造船部很清楚自己實際的工業水平,他們將А型戰列艦改稱維23型,技術要求則降低到如下指標:
標準排水量55000噸,9門406毫米主炮和32門130毫米平高炮,24門37毫米機關炮和24挺12.7毫米機槍;側裝甲450毫米,上部裝甲帶200毫米,水平裝甲總厚200毫米,航速36節,續航力15000海里/15節。
沒過多久,設計指標又因故進行了大幅度調整。1936年8月,蘇聯成功的與英國達成了雙邊海軍協定。蘇聯政府表示願意遵守1936年3月的《第二次倫敦限制海軍軍備條約》關於戰列艦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406毫米的限定。不過蘇聯人卻巧妙的鑽了條約的空子:幾大海軍強國中,只有太平洋上的日本未批准《第二次倫敦條約》。因此蘇聯認為,自己完全有理由為太平洋艦隊建造406主炮的超條約型戰列艦,以對抗日本可能發展的超級戰列艦。1936年8月3日,紅海軍司令奧爾洛夫提出了未來戰列艦的技術要求,41500噸,9門406主炮、12門152和100毫米副炮、40門37毫米機關炮;側裝甲380毫米、上部裝甲帶250毫米、水平裝甲50+135毫米,航速30節,續航力6000-8000海里,另有2具彈射器和4架水上飛機。這次蘇聯海軍不準備另起爐灶,決定以UP-41型為基幹進行擴大初步設計。第一中央特別艦艇設計局和波羅的海廠第四設計局奉命接手工作。當年12月,雙方各自拿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
經過初步論證,蘇聯海軍選擇了第四設計局的方案,同時要求將水平裝甲加強為30+50+180毫米,允許排水量適度增加到46000-47000噸。由於大清洗的緣故,如此重要的戰列艦計畫的總設計師居然是位年僅32歲的秋利金。但是不久,第四設計局設計師們就碰上了排水量超標的嚴重問題,即使略微降低水平防護,標準排水量還是不可避免地要達到48415噸。1937年7月14日,戰列艦計畫交給史達林審批。秋利金和他的同志們已經準備好接受死刑判決了,但情況卻完全出乎意料。其實早在四五月份,海軍司令奧爾洛夫和造船工業部部長穆克列維奇就已經商定,將戰列艦排水量放大為55000噸以滿足其在防護性能上的要求。史達林對此表示滿意,還進一步將戰列艦排水量放大到57000噸。1938年2月,23型設計定型,最後脫穎而出的是III號У型:
58420噸標準排水量,武備同第四設計局原方案,側裝甲320毫米、水平裝甲25+140+60毫米,普列賽水下防禦系統,最大寬度7.5米,主機功率201000軸馬力,最大航速28.5節。
1938年2月28日,海軍副人民委員伊薩科夫向國防會議提交了請求建造23型的報告。經過討論,國防人們委員會同意了海軍的請求,並決定在1938年7月15日開工建造首艦。23型在設計中先後製造了一百多個模型以求獲得最優的艦體線形,後來還在賽瓦斯托波爾建造了КМ-1和КМ-1號1:10大比例動力模型進行航行試驗。但試驗結果給設計師潑了一頭冷水:推進效率比設計值低了10%左右,最大航速不得不就此於1938年11月調低到27.5節。好在後來中央特種艦艇研究所的技術人員開發出了更高效率的螺旋槳,預計可以將最大航速提升至28節。船廠還建造了23型的全尺寸艦體不完全木質模型,供設計師修改總體布置用。整個1938年,僅23型試驗就花去了兩千七百萬盧布!
基本參數
技術數據
編制:2,230人
艦長:269.4米
型寬:38.9米
滿載排水量:65,150噸
續航距離:1890海里/28節,4300海里/21節,6300海里/14.5節
航速:29節
武裝設計
主炮:3座三聯裝МК-1型406毫米主炮塔
副炮:6座雙聯裝152毫米副炮
大口徑高炮:4座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
小口徑高炮:8座帶穩定器的46-К四聯裝37毫米機關炮
本級艦建造
經過2個五年的計畫,蘇聯造船工業有了長足進步,沙俄時期遺留下來的4家大船廠經過幾輪擴建如下表所示。
現名 | 原名 | 保密代號 | 位置 | |
奧爾忠尼啟則波羅的海船廠 | 波羅的海船廠 | 189廠 | 列寧格勒 | |
А·馬蒂船廠 | 海軍船廠 | 190廠 | 列寧格勒 | |
А·馬蒂船廠 | 尼古拉耶夫造船聯合體 | 198廠 | 尼古拉耶夫 | |
61巴黎公社社員船廠 | 法俄船廠 | 200廠 | 尼古拉耶夫 |
另外,史達林還親自選擇在阿爾漢格爾斯克附近的莫洛托夫斯克(今天的北德文斯克)再興建一個大型造船廠。幾萬名勞改營犯人硬生生在堅不可摧的北極花崗岩上鑿出了2座300米長、42米寬、7.5米深的巨型鋼筋混凝土船塢。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第402北方船廠,至此,蘇聯時代的三大造船中心格局形成並一直延續。
1938年1月21日,甚至在新戰列艦尚未定型以前,蘇聯政府就決定於當年開工建造4艘23型戰列艦,預定在1939年內下水,1942年前建成服役,頭2艘下水後,馬上再開工2艘。1938年7月15日,首艦“蘇聯”號在189廠的船台舉行了開工典禮,但此舉不過是取悅於史達林的應付場面而已。真正的工程一直拖到1939年1月份才正式開始。在接下來的一年裡,“蘇聯”級的姊妹艦相繼開工。
“蘇聯” | “蘇維埃烏克蘭” | “蘇維埃白俄羅斯” | “蘇維埃俄羅斯” | |
工程代號 | 299 | 352 | 101 | 102 |
開工日期 | 1938-7-15 | 1938-10-31 | 1939-12-21 | 1940-7-22 |
建造廠 | 189廠 | 198廠 | 402廠 | 402廠 |
從一開始,“蘇聯”級的工程進度就顯得相當緩慢,原因則是多方面的。雖然蘇聯造船工業有了很大發展,但一下子從萬噸級的“基洛夫”巡洋艦直接跳到60000噸的超級戰列艦,跨度實在太大。船廠根本沒有沒有建造如此旁然大物的經驗。其次,“蘇聯”級在建造中不斷遇到原材料短缺的困擾。1939年的施工計畫要求列寧格勒的日丹諾夫伊諾拉工廠和馬里波夫鋼鐵廠提供10000噸裝甲鋼,但實際上只有1800噸交貨。1940年的材料緊缺情況渴望獲得改觀,但最多只能希望能夠得到計畫規定一半的鋼材。無論是伊諾拉工廠和馬里波夫廠對生產厚度超過230毫米的裝甲板都很不在行。而實力最強的基洛夫廠卻忙於該КВ和Т-50坦克項目,無暇他顧。結果到1940年12月,伊諾拉和馬里波夫廠再也無法保證優質大厚度裝甲鋼的連續供應。不得已,設計人員只得將所有厚度超過200毫米的高強度滲碳鋼改為簡單的表面硬化鋼。在動力系統上也碰上了難以克服的困難,安裝預定計畫,蘇聯應該於1940年仿製出6台汽輪機,在1941-1942年間再生產12台。而實際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哈爾科夫廠也沒有造出1台渦輪機來。鍋爐本來想在1938年9月進行首輪岸上試驗,結果到1941年初全部測試才完成。由於本國企業負擔太重,蘇聯不得不向荷蘭和德國訂購包括螺旋槳在內的大量重要部件。尼古拉耶夫的炮塔製造場到最後也沒能組裝出1座三聯裝炮塔。
1940年中,在402廠建造的“蘇維埃白俄羅斯”號發生了嚴重的質量事故,技術人員在其艦體上發現了70000多個不合格的鉚釘和螺栓。由於既沒原材料又沒時間進行返工,“蘇維埃白俄羅斯”號的工程就此停止,並一直拖到當年10月19日正式下馬,消耗了2648噸型材。當天,史達林不得不取消了2艘後續艦的建造計畫。首先開工的“蘇聯”和“蘇維埃烏克蘭”號預計1943年6月份下水。最後開工的“蘇維埃俄羅斯”卻因禍得福,由於“蘇維埃白俄羅斯”號被意外下馬,使得402廠可以集中力量建造她。同時進口的汽輪機也運到了阿爾漢格爾斯克,艦體下水後就可以馬上裝上現成的動力裝置。因此“蘇維埃白俄羅斯”號預計下水日程甚至從1944年提前到了1943年三季度。同時,蘇聯海軍司令庫茲涅佐夫確實曾經考慮過暫時停建“蘇聯”和“蘇維埃烏克蘭”,首先將“蘇維埃俄羅斯”號建成完工,為“蘇聯”和“蘇維埃烏克蘭”號積累經驗。
戰前的工程進展如下:
日期 | “蘇聯” | “蘇維埃烏克蘭” | “蘇維埃白俄羅斯” | “蘇維埃俄羅斯” |
1939-1-1 | 0.16% | 0.37% | 未開工 | 未開工 |
1940-1-1 | 5.96 | 4.0% | 未開工 | 未開工 |
1941-1-1 | 19.44% | 14.91% | 2.57% | 0.97% |
最後命運
到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時,即時是最樂觀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在當前的情況下,哪怕是將“蘇聯”號下水都是不可能的。蘇聯海軍全身心的投入戰鬥,船廠忙於防空備戰和修補破損艦艇。“7月10日,3艘“蘇聯”級的建造工程正式停工,9月10日,拆毀工作開始。
三艘姊妹艦命運
3艘“蘇聯”級中只有遠在北極的“蘇維埃俄羅斯”沒有遭受戰火侵擾,但最終只完成了5.04%的工程,用去了2125噸鋼材。在1945年9月27日的海軍造艦計畫會議中,史達林突然提出應將“蘇維埃俄羅斯”號建成。1946年1月19日,“蘇維埃俄羅斯”又重新獲得艦籍註冊。
“蘇維埃烏克蘭”號完成了17.98%的工程,消耗了13001噸鋼材,其中包括4558噸裝甲。蘇聯人最初想儘快將其艦體推下水,並拖往高加索沿岸比較安全的港口。為了儘可能的減少損失,她未完成的艦體內甚至還裝進了幾個С級中型潛艇的耐壓艇殼。但德軍的進展實在太快,在蘇軍還沒有來得及破壞 “蘇維埃烏克蘭”號時,尼古拉耶夫就淪陷了。後來曾有部分德國造船技術人員前來檢查“蘇維埃烏克蘭”號,德軍將“蘇維埃烏克蘭”號的艏艉部分鋼板拆掉了約4000噸,用作海岸防禦的裝甲板。1944年3月17日德軍撤退以前,炸毀了“蘇維埃烏克蘭”號在船台上的支座,艦體遂向左傾斜5-10度,已經無法補救了。
蘇聯號戰列艦命運
“蘇聯”號命運最讓人惋惜,到正式停工前,她已經完成了21.19%的工程,用去了包括4287噸噸裝甲鋼在內的15818噸鋼材。德國空軍對其進行了多次轟炸,雖然艦體屢遭命中,但其主體結構卻安然無恙。蘇聯海軍決定在擊退德軍後,就立即下水“蘇聯”號,同時將被遺留在阿爾漢格爾斯克的3台汽輪機運到列寧格勒,儘快將“蘇聯”號完成。戰爭期間,蘇聯海軍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盟國戰列艦情報,逐漸發現了“蘇聯”型存在的不少技術缺陷,“蘇聯”級沒有雷達,沒有消磁線圈,航速也不足以與新式戰列艦抗衡。戰後,蘇聯又開工了5艘68比斯“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也沒有多餘的精力泡在“蘇聯”號上。1947年3月27日,蘇聯部長會議決定立即拆毀“蘇維埃烏克蘭”和“蘇維埃俄羅斯”號。“蘇聯”號還等待最後判決,蘇聯政府還是於1948年5月29日命令拆毀“蘇聯”號。6月15日,解體工程開工。但其108-114號龍骨間艦體最終被送下水,用作水下防護試驗。1956年,殘存的艦體被當做反艦飛彈靶船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