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
正文
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過程。從1926年開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是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確定的。1926年,蘇聯的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到或接近於戰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還是一個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很不發達,在技術方面大大落後於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鞏固國防和維護國家的獨立,為了以新的技術改造包括農業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要求在短時期內實現工業化,使蘇聯變成一個強大工業國。蘇聯工業化的特點主要是:
優先發展重工業 史達林認為,不是發展任何一種工業都是工業化,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因此,蘇聯在資金分配上,側重支持重工業。頭兩個五年計畫用於重工業的投資占全部投資的84.2%和82.8%。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高於輕工業和農業。重工業、輕工業、農業各自的年遞增速度,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分別為:28.5%、11.7%、-2.9%;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分別為:19%、14.8%、4.6%。
高速度 史達林一直強調高速度發展工業,並以此作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的標誌之一。蘇聯在工業化期間工業發展的年平均速度為17~20%,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幾乎達到30%。

重視技術和人材 史達林先後提出"技術決定一切"、“幹部決定一切”兩個口號,強調必須使自己成為專家。當時蘇聯下大力量開辦各種學校培訓幹部,派出大批人員到國外學習先進技術,到1940年工業已擁有93萬名工程技術幹部。同時用重金聘請外國的專家,1932年在蘇聯工作的約有 2萬名各國的專家和技工,其中不少是擔任過總工程師等職務的第一流技術專家。這對於改變技術落後的面貌,加快工業化進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鼓勵民眾的首創精神 蘇聯在工業化時期,開展了以掌握新技術為特點的、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標的全國性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特別是1935年冬開展的斯達漢諾夫運動,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