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

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

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發生在1979年12月27日至1989年2月15日其間。1979年12月,蘇聯經過精心策劃,以蘇軍土耳其斯坦軍區的8個師(5個摩托化步兵師、1個坦克師、l個空降師、1個炮兵師),空軍前線航空集團軍及部分配屬部隊約10萬兵力,採取突然襲擊方式,發動對阿富汗的武裝入侵。

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蘇聯侵略阿富汗
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發生在1979年12月27日至1989年2月15日其間。1979年12月,蘇聯經過精心策劃,以蘇軍土耳其斯坦軍區的8個師(5個摩托化步兵師、1個坦克師、l個空降師、1個炮兵師),空軍前線航空集團軍及部分配屬部隊約10萬兵力,採取突然襲擊方式,發動對阿富汗的武裝入侵。

歷史背景

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蘇軍裝甲車在阿第二大城市坎大哈街頭橫衝直撞
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 蘇聯除在東南亞選擇侵略印度支那作為突破口,在南亞則把印度和阿富汗作為其南下戰略和亞太戰略的兩根主要支柱。蘇聯於1971年8月同印度簽訂了帶軍事性質的“印蘇和平友好條約”,接著便於11月21日支持印度軍隊向東巴發動全面進攻,迫使在東巴的巴基斯坦軍隊投降。1972年1月正式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蘇聯在贏得這一勝利之後,又把矛頭對準了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山國,部族在國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9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阿富汗地處戰略要衝,19世紀就是英俄角逐的場所。長期以來,阿奉行中立和不結盟政策。1973年7月17日,前首相達烏德聯繫一批受蘇聯影響的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查希爾王朝,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國。但達烏德上台後,不願完全聽從蘇聯擺布,並公開宣稱阿美關係是頭等重要的。1978年4月27日,親蘇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殺死了達烏德,所謂“四月革命”宣告成功。

新政權成立後,大批蘇聯軍政人員以“顧問”名義控制阿富汗政府機關、企業和軍隊。同年12月阿蘇兩國簽訂了為期20年的“友好睦鄰合作條約”,規定雙方將加強“軍事領域內的合作”,並主張“建立有效的亞洲安全體系”。阿富汗當局的內政措施也基本上是在蘇聯的指導、幫助下進行,以蘇聯的模式為發展方向。這種做法從根本上說是企圖變阿富汗為蘇聯的“衛星國”,不能不激起阿富汗人民的憤怒反抗。

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親蘇人民黨主席納吉布拉視察
1978年6月,東部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首先爆發反政府武裝起義,同年冬,全國28個省的大多數均已出現武裝抵抗活動。1979年3月,一場大規模的起義在阿富汗的三大城市之一的赫拉特爆發,井促使國內反政府武裝鬥爭進一步蓬勃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當局為了保住他們對這個經營多年的國家的控制權,決定直接出兵干涉。

蘇聯出於其“南下”戰略和穩定國內少數民族的考慮,很早就對阿富汗進行滲透和顛覆活動,企圖在阿建立親蘇政權。1979年,親蘇的阿人民黨內部阿明與塔拉基兩派矛盾加劇,蘇聯試圖借塔拉基除掉阿明,但由於計畫敗漏,阿明搶先動手解決了塔拉基,控制了政權,與蘇聯離心傾向日趨明顯。為加強對阿控制,保障南下印度洋的戰略通道,蘇軍方決定武裝入侵阿富汗。

戰爭進程

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1979年12月28日,蘇軍第300摩步師由捷爾梅茲進入阿境,解除駐防馬查里沙里夫阿軍第18師武裝後經多希開往喀布。
1979年11月,蘇軍在蘇阿邊境捷爾梅茲建立進攻指揮部,秘密調集軍隊,利用蘇在阿富汗原有的軍事顧問團和軍事基地,大量向阿境運送空降兵和特種部隊,控制阿戰略要地。

1979年12月25日夜,蘇軍以檢修武器為名解除阿軍武裝,完成了入侵前的準備工作。12月27日晚7時,蘇聯在經過精心策劃之後,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蘇軍105空降師在蘇駐阿克格勃人員協助下,突然攻入阿首都喀布爾,占領阿中央電報大樓,切斷阿與外界聯繫,蘇特種作戰部隊占領阿明官邸,打死阿明及家庭成員,奪取總統府、廣播電台和其它政府部門。經過3小時戰鬥,蘇軍完全控制了喀布爾市。原駐阿巴格蘭姆空軍基地的蘇軍傘兵趁機控制了機場和阿蘇公路最重要的咽喉棗薩蘭隧道。這時,在阿富汗的蘇軍人數已達8.5萬人。

1979年12月28日晨,蘇軍地面部隊在航空兵掩護下,越過蘇阿邊界,沿東、西兩條戰略公路向阿境縱深高速推進,實施鉗形突擊。阿軍雖有10餘萬部隊,但由於受蘇聯顧問控制,未能進行有組織的抵抗(少數地區的零星抵抗被蘇軍粉碎)。1980年1月2日,兩路蘇軍在阿南部重鎮坎大哈會師。l月3日,蘇地面部隊多路出擊,分別占領了連線阿巴(基斯坦)、阿伊(朗)的主要通道和城鎮,封閉阿富汗全境,完成了軍事占領。10日,由蘇聯扶持的卡爾邁勒政府成立,蘇聯完全控制了阿黨、政、軍各部門。在突襲行動中,蘇軍以傷亡200餘人的輕微代價,達到了戰爭初期目的。

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阿富汗游擊隊
蘇軍的武裝侵略,激起了阿富汗人民的強烈反對。在阿富汗廣大農村,抵抗蘇軍侵略和打擊阿親蘇傀儡政權的游擊隊迅速發展壯大。游擊隊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以山區為基地,小股分散活動,廣泛開展襲擾戰、伏擊戰,頻頻襲擊蘇軍及傀儡政府人員,給蘇軍以巨大殺傷。在國際支持下,抵抗力量以阿巴、阿伊邊界為基地,訓練部隊,補充給養彈藥。至1986年,游擊隊已增至20萬人。

為鎮壓阿游擊隊反抗,蘇軍收縮力量,以主要兵力控制大城市、戰略要地和交通線,集中兵力對游擊隊及其基地進行大規模“清剿”。蘇軍在戰鬥中大量使用武裝直升飛機尋殲山區游擊隊,輔之以高密度的空中轟炸,給游擊隊和平民造成巨大傷亡。阿游擊隊在連續8年的戰鬥中,雖多次遭受較大損失,但力量逐年增強,在南部和中部山區形成了一些相對穩定的基地,多次打退蘇軍對潘節希爾山谷的圍攻,使蘇軍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戰爭影響

截止1989年,蘇軍在阿死亡1.5萬人、傷3.6萬人、損失飛機(含武裝直升飛機)600架、坦克及裝甲車近千輛、各型軍車5000餘輛,耗費400億美元,戰爭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據統計,阿方約有100萬人死亡,13萬人被監禁。

戰爭分析

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最後一批侵阿蘇軍經阿富汗海拉頓撤退回國
蘇聯入侵阿富汗是二戰後幾十年來第一次直接出兵占領一個第三世界主權國家,標誌著70年代蘇聯對外擴張的頂點。

但是,與蘇聯的主觀構想相反,一如當年美國越南那樣,蘇聯陷入了一個難以自拔的泥沼。儘管蘇聯現代化裝備的軍隊到1985年增加到15萬人,卻絲毫看不到取勝的前景。阿富汗人民不畏強暴,奮起抵抗,大大小小各種抵抗組織多達數百個。1980年由七大派抵抗組織建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的統一戰線,在戰場上協同作戰。蘇軍侵阿8年多,傷亡達3.5萬人,耗資多達400億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狽不堪。同時,國際輿論強烈譴責蘇聯侵略行動。1980年1月,聯合國全體緊急特別會議通過要求蘇軍從阿撤軍的協定。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蘇聯經過反覆權衡利弊之後,終於作出撤軍的“政治決定”。1988年5月,蘇聯根據由聯合國主持,由巴基斯坦、喀布爾政權、蘇聯和美國四方達成的日內瓦協定,開始撤軍。1989年2月15日,駐阿蘇軍總司令羅莫夫最後一個跨過蘇阿界河。蘇聯結束了長達9年多的阿富汗戰爭。這是阿富汗人民在國際反霸正義力量支持下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