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蘇軾後裔何時來到通海
蘇軾後裔是如何來到通海呢?蘇全斌老人從家裡拿出《河西蘇氏宗譜》給記者看。據宗譜所載,其祖乃四川眉縣蘇軾之後裔蘇那懷,曾在江寧府上元縣做官。
元末,蘇那懷奉調入滇,守河西曲陀關,蘇寶為長子。故通海蘇姓尊蘇那懷為一世祖,蘇寶為二世祖。宗譜上說:“始祖仁卿公諱那懷,先世肇陝西武功郡,為蘇軾後裔,元末宦江南,任江寧府上元縣知縣。
元至正初年(1341―1368年),因滇土酋作亂,奉旨平鎮,為萬戶府同知,後任武威宣尉使駐守臨安路河西縣曲陀關都元帥府,後卒於官中,遺有一女二子。
姑居長,弟尚幼,遵父命立志守貞,撫二弟(蘇寶與蘇實)成立,壽享百齡無疾而終焉,被皇帝旌表為‘義姑’,入節孝祠。蘇寶後為將軍,留在河西,蘇實明朝時中舉到石屏任職。”
對於為何要選居河西?宗譜記載:“二世祖寶告老歸,擇選河邑來定居,認河民風淳樸,又有螺峰疊翠,山清水秀杞麓湖,土壤肥沃適桑田之耕,因而定居於此。”
對於義姑蘇氏女,從國史到地方史均有記載。《清一統志》記載:“蘇氏女,父蘇那懷,元末任曲陀關萬戶同知,卒,兩子俱幼,女撫育成立,終身不字,事聞被旌。”
《新纂雲南通志》記載:“蘇那懷女,河西人,父於元末任曲陀關萬戶同知,卒於官,弟寶、實俱幼,撫育成立,終身不字,事聞,旌。”
《康熙河西縣誌》記載:“蘇那懷,字仁卿,陝西武功人,任曲陀關宣慰使同知,卒於官,子寶、實俱幼,女撫其子,遂家於河西,子孫分居各縣,在滇最為巨族。”如今,蘇義姑墓還在普應山上。
數百年過去,從河西走出的蘇氏後人,至今居住在雙柏、彌渡、文山、紅塔區、易門、通海、峨山等地。
景點特色
《河西蘇氏宗譜》記載了宗祠的歷史:“為祭祀祖,不忘根本,於明代在營間初建一宗祠,族人環祠留居,但甚卑隘。至清嘉慶丁卯年,族人為發揚光大祖業,幾費經營更張,方建成規模宏大,氣勢恢宏之蘇氏宗祠。
至鹹豐六年(1856年)經兵燹、祖廟焚毀,民房幾盡,族人流離失所。後經族人多方努力籌資,於光緒年間遷此重建現在蘇氏宗祠。”
蘇氏宗祠大門牌坊為石木結構斗拱式門洞建築,座基長40米,和中殿、大殿間架寬度一樣對稱,是按五門洞大型坊設定,但只留中間的大門洞,其餘四小門洞封平不通。牌坊頂層中間,沿斗拱斜面懸“聖旨旌表”匾,紅底金字,鏤空雙龍抱邊櫃,華貴高端。
第一層和第三層之間懸掛長2.5米、寬0.7米的“義姑”橫匾,白底金字;右半塊匾刻有“義姑”兩個大字,左半塊記載著蘇氏始祖和二世祖留居本村事跡簡介。整塊匾大氣穩重,雙龍托框,中間紅日照耀,精美端莊。
二層下面的大門楣上,懸掛著“蘇氏宗祠”橫匾,黑底黃字,古樸大方。三匾映門,在眾多家廟祠堂里極為罕見。
蘇氏後人在《河西蘇氏宗譜》中動情地寫道:“嗚呼,先祖那懷公考妣,與世長辭仙遊西,遺下孤女與弱子,未能撫育成人,吾祖義姑遵父命,立下宏圖壯志,擔下父母重擔,決心撫育二弟,以冰清玉潔之身,堅貞守護二弟,肩負父母重擔,含悲忍淚,起早睡晚,織機紡線,任勞任怨,不辭辛苦,苦守清規,督促二弟,發奮苦讀,光宗耀祖,弟留誠意,感姐恩德,立下宏門恆志,白日苦讀詩書,夜晚練習武功,皇天后土護佑,不負苦心人。真所謂:貧寒恆心苦,出頭有來由。我蘇氏子孫當刻於心,世代不忘義姑之恩賜,應以此鼓舞奮進,光宗耀祖方不負祖德宗功及義姑對子孫之恩情…”
•中殿和大殿
在蘇全斌的帶領下,進入大門,穿過天井,就到中殿。過了中殿,又是大殿天井,上七級台階,即登大殿。大殿和中殿的結構是前三後三夾六耳,左右廂房各三間,中間堂屋,兩邊閒房,左右亦然。大殿和中殿的四角,又單獨建靜室四間,每間也各有天井、臥室、廚房。所以,整個建築又叫“四馬推車”及“四合五天井”。
大殿正堂有六道格子門,每道格子門中間是穿花木格子,格子上下板雕刻“鶴鸛荷花”“焚香彈琴”等圖案,內容豐富,雕工細緻,貼金鎏金。大殿正中供奉蘇氏祖宗牌位,祖宗牌位下供奉“明授楚雄毅武將軍”牌位。與一般宗祠不同的是,長供桌前又擺一青石長供桌。
這張石供桌全長3.6米、寬0.6米、高1米,似整塊青石雕刻而成,四條象腿龍頭桌腳在四角支撐落地,厚實穩重,龍眼暴灼,龍嘴微張,龍板牙排列整齊,龍鬚飄逸,象蹄落地,象蹄上鏤空雕刻,逼真穩固。供桌前方雕刻桌簾畫屏,整塊畫屏懸空,距地面40厘米。
畫屏刻成格子畫框,雕刻東坡焚香、坐船、彈琴、游赤壁等四組版畫。桌簾邊雕刻藤蔓花葉裝飾框線。畫屏刻有小字:“民國十八年(1929年)六月望日制,雲南陸軍第五十三團團長十九世孫捐銀圓二百。”石桌距今近90年,依然完好如初,生機盎然。
蘇全斌說:“現在,蘇氏宗祠大門前的大池塘已經不在了,當時建池塘並非無故而設。古人認為,蘇的繁體字‘蘇’字由草、魚、禾組成,草、魚、禾都離不開水,有水滋潤,靠水養草、魚、禾,蘇姓才會興旺。所以就正對祠堂大門,開挖了一個面積和祠堂相同的大池塘,並用石頭鑲塘邊。這是古人把‘蘇’字構件落實到物上的智慧。”
•從寸村走出的蘇氏名人
數百年來,寸村的蘇軾後人出過許多歷史人物,因篇幅所限,略記以下數人——
蘇汝桂(1899―1951年),字乙泉。民國八年(1919年),進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軍事。民國九年(1920年),到黃埔軍校學習。畢業後,從民國十九年(1930年)起,先後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8軍、60軍參謀長,參加台兒莊戰役負傷後隨軍返滇。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赴美國西點軍校學習。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任國民黨陸軍第一方面軍少將副參謀長,隨盧漢赴越南接受日軍投降,任戰犯拘留所少將所長,返滇後晉升中將軍銜;1949年隨盧漢在昆明起義,獲雲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抗日將領起義有功人員”證書。
蘇心谷(1885―1961年),名世德,號雲溪。童年時,喜愛書畫。青年時,投身軍界,任國民革命軍第3軍軍法官,為軍長王釣所器重,薦任甘肅省武都縣縣長。任內,廉潔奉公,依法辦事,不為地方勢力所左右,受到全縣人民愛戴。離任時,僅存薪俸銀五圓,無法回鄉,當地商人敬慕他的品德,慷慨資助旅費。回到昆明後,被聘為雲南省黑火藥管理局秘書、匯通商行特約秘書。工余之暇,研習書畫、篆刻,並有一定造詣。蘇心谷對家鄉文化建設積極熱心,曾為圓明寺撰寫“圓明寺”“滌塵樓”“雨花台”等匾額,以及“坐下無塵想,吸袋煙,喝杯茶,何等風味;到此盡佛緣,說家常,話鄉土,各俱慈悲”等楹聯。
蘇浩,當代著名國際問題專家,中國外交學院外交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外交、亞太國際關係、戰略與安全問題的教學與研究。據蘇全斌講述,蘇浩從小在通海讀書,1979年以省高考文科狀元的好成績考取北京外國語學院,有一年祭祖他回來,還捐了500元。
在滇蘇氏經六百餘年發展,至今子孫繁衍甚眾,其中人文鵲起,科甲蟬聯,文經武緯,世代不絕,遂為河西一大旺族。蘇氏祠堂系明清建築風格,體現了河西工匠的精湛技藝,算得上古建築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