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模式
蘇州模式的來由2011年,蘇州成為全省第一、全國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等一大批公益性文化設施遍布蘇州城鄉,真正實現了文化發展成果由市民百姓共享。 此舉有力地調動了文化人才創業、創新、創優的積極性,為蘇州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注入了新的活力。 蘇州已建成了“國家動畫產業基地”等7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5個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蘇州模式的來由
2011年,蘇州成為全省第一、全國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等一大批公益性文化設施遍布蘇州城鄉,真正實現了文化發展成果由市民百姓共享。在文化體制改革中,蘇州結合自身實際,“一團一策”,不搞一刀切,既實現了曲藝遺產的有效傳承保護,又實現了文化市場的有效開拓,轉制院團年營收突破1000萬元。青春版《牡丹亭》等為代表的“蘇州劇目”,屢獲國家大獎,不僅在全國交流,還走出國門,為傳播中國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蘇州模式的涵義
一是、利用地理優勢,加大政府財政扶持力度,堅持規劃在前,保障隨行,充分調動市民百姓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讓老百姓在家門口能夠切身“感受到、觸摸到、體驗到”蘇州文化。
二是、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堅持政策先行,整體推進的原則,結合設立姑蘇區及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的機會,從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地方性法規體系入手,探索文化遺產保護社會化、多元化機制,開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修復整治,加大社會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政策體系
三是、全面利用全省第一、全國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城市的契機。堅持從滿足市民百姓精神文化的需求出發,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作為蘇州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和載體。
四是、在全國率先推出“格線化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從基層選拔“文化專員”負責管理,使“文化格線”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單元,將全市所有區域、所有民眾均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服務範疇。
五是、採用品牌化運營方式,統籌實施“群星璀璨”系列文化惠民活動。在文藝院團的改革中,實行“一團一策”、“有保有改”,的政策,文化體制改革卓有成效。同時,創新圖書館運營模式,吸收已開發國家經驗,實施了“總分館”運行機制。蘇州模式的效果
“蘇州模式”的成功實施,使蘇州的舞台藝術呈現出了全面繁榮的大好局面。先後湧現出了滑稽戲《顧家姆媽》、《青春跑道》、崑曲《西施》、青春版《牡丹亭》等一大批深受民眾歡迎的優秀作品,並且獲國家級和省級各類獎項多達40餘次。在打造舞台藝術精品的同時,蘇州結合“姑蘇文化人才”計畫,對符合條件的舞台藝術拔尖人才給予大力扶持。相應重點人才在其退休後可享受蘇州市市級機關副處級幹部退休待遇。目前,蘇州市文廣新系統有9人次獲得梅花獎,17人次獲得文華獎,11人次獲得曲藝牡丹獎,1人入選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庫。2011年,蘇州對首屆文化創新創業領軍(重點)人才進行了表彰。對領軍人才給予30萬元獎勵,以及100萬元項目資助,對重點人才給予10萬元獎勵,對引進人才分別給予50萬元和25萬元的安家補貼。此舉有力地調動了文化人才創業、創新、創優的積極性,為蘇州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政策的引導下,蘇州整體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古村落保護工作,全力加強古城、古鎮、歷史街區和大運河的環境整治。目前,蘇州已經擁有10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箇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箇中國歷史文化名街、34個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蘇州初步建成了“博物館之城”,已經形成國有博物館為主體,行業博物館、民辦博物館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現有國有博物館42家,民辦博物館51家。考古研究工作也持續獲得突破,張家港東山村遺址被評為“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蘇州市木瀆春秋城址被評為“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目前,蘇州已擁有6項世界級非遺、29項國家級非遺、79項省級非遺和118項市級非遺;擁有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28人、省級76人、市級279人。打造了香山工坊、鎮湖刺繡、御窯金磚、紅木家具、劇裝戲具、舟山核雕、蘇州玉雕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 2011年,蘇州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544。42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5。08%,體量位列全省第一。蘇州已建成了“國家動畫產業基地”等7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5個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12年4月,國內首個文化創意設計領域的專業性博覽會——“中國·蘇州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成功在蘇州舉辦,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45家企業參展,成為了蘇州文化產業跨越發展的又一亮點,並一舉得到了文化部文化產業司的支持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