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報恩寺塔

蘇州報恩寺塔

報恩寺塔(又名北寺塔),位於蘇州市內北部偏西報恩寺中。塔高9層(76米),占地1.3畝。始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年),相傳是孫權母親吳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稱通玄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改為開元寺。該塔號稱“吳中第一古剎”。1957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建築概況

蘇州報恩寺其他稱謂:北寺塔塔英文名:Suzhou Bao'ensi Ta

Pagoda at Bao'en Temple in Suzhou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內北部偏西報恩寺中(人民路652號),又稱北寺塔。塔高9層(76米),占地1.3畝。該塔號稱“吳中第一古剎”。1957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蘇州報恩寺塔

報恩寺俗稱北寺,是蘇州最古老的佛寺,距今已1700多年。始建於三國赤烏年間(公元238-251年),相傳是孫權母親吳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稱通玄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改為開元寺。五代北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為報恩寺。

報恩寺塔是中國樓閣式佛塔,傳始建於三國吳,南朝梁(公元502-557年)時建有11層塔,北宋焚;元豐(1078~1085)年間重建為9層,南宋初建炎四年(1130)在宋金戰中復毀;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層寶塔,現存北寺塔的磚結構塔身就是構築於當時的原物。塔身的木構部分為清末重修,已不全是原貌。此塔曾刻入南宋紹定四年(1229)的《平江圖》碑中。塔正當平江(即今蘇州)最主要的南北向大街北端,成為大街的對景。

寺南向,塔在大殿以北中軸線上,八角9層,磚身木檐混合結構。磚構雙層套筒塔身,在內、外塔壁之間為迴廊,內壁之中為方形塔心室,經由2或4條過道通向迴廊,梯級設在迴廊中。迴廊地面為木樓板上鋪磚,樓板由下層內、外壁伸出的疊澀磚支承。迴廊、塔心室和過道均以磚砌出仿木結構的壁柱、斗拱藻井。塔外各層塔身以磚柱分為3間,當心間設門,塔身以下為木結構平座迴廊,繞以欄桿,欄桿柱升起承托塔身上的木檐,柱分每面為3間。底層之檐在重修時被接長成為副階。全塔連同鐵制塔剎共高約76米,其中塔剎占全高約1/5,底層副階柱處平面直徑約30米,外壁處直徑17米。尺度巨大,但比例並不壯碩,翹起甚高的屋角、瘦長的塔剎,使全塔在宏偉中又蘊含著秀逸的風姿。

其他現存建築:

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時期重建的報恩寺殿堂建築。位於塔東的不染塵觀音殿,俗呼楠木觀音殿,蘇州報恩寺塔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三年,現存殿宇為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時重建,是蘇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殿為重檐歇山造,面闊五楹,進深五間,內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為抹角石柱,內柱用楠木。室內有數十幅畫工精細、色彩調和、風格獨特的彩繪。

觀音殿南建有一長廊,陳列著目前國內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圖”也稱“姑蘇繁華圖”,長32 米,高昂2米.。塔後有罕見的元代石雕“張士誠紀功碑”。內容是元至十十八年(公元1358年),割據江南的昊王張士誠由反元面降元,宴請元使伯顏的場面,碑亭以北,是以平遠山水為意境的古典山水寺園,池面寬闊,山石空靈,俯視水中巍峨塔影,別有一番情趣。

塔北有古銅佛殿,藏經閣。古銅佛殿曾供銅鑄三世佛,單檐硬山造,觀音兜山牆,面闊七間,進深六間,五間為殿,左右盡間為樓,梁架、脊飾具有徽州建築風格。藏經閣為重檐歇山樓閣式,樓層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底層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原額梵香堂。塔東北有園,山石峭拔,水池縈迴,亭榭廊橋各得其所,名為梅圃。至於塔南臨街的四石柱三間五樓木牌坊,三開間硬山頂門廳及貼磚八字牆,則是馬醫科申時行祠前之物。

設計成就:

報恩寺塔為九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每層挑出平座、腰檐,底層對邊18.8米,副階周匝,基台對邊34.3米,蘇州報恩寺塔塔頂與剎約占1/5。塔高76米,重檐覆宇,朱欄縈繞,金盤聳立,峻撥雄奇為吳中諸塔之冠,登塔遠眺,可俯瞰蘇州全景。

該塔塔身結構由外壁、迴廊、內壁和塔心室組成。每層各面外壁以磚砌八角形柱分為三間,於當心間辟門。外壁、八角形迴廊兩壁及塔心方室壁上,均有磚制柱、額、斗拱隱出,自櫨斗挑出木製華拱與昂。迴廊轉角處施木構橫枋和月梁聯結兩壁,再以疊澀磚相對挑出,中央鋪樓板,墁地磚。廊內置木製梯級。第九層迴廊頂純用疊澀磚挑至中點會合。第八、九層塔心方室中央立剎桿,上端穿出塔頂支承剎輪,下端以東西向大柁承托。塔基分基台與基座兩部分,均為八角形石雕須彌座式。基台高1.34米,下枋滿雕捲雲紋。台外散水海墁較現地面低0.73米,基座高1.42米,邊沿距底層塔壁0.78米,束腰處每面雕金甲護法力士坐像三尊,轉角處雕卷草、如意紋飾。據考證,塔的外壁與塔心磚造部分,以及石築基座、基台,基本上為宋代遺構,木構部分則以後代重修居多。各層塔門過道上和塔心方室上的磚砌斗八藻井等仿木構裝飾,結構複雜,手法華麗,第三層塔心門過道上的藻井尤為精緻。塔內磚砌梁額、斗拱、斗八藻井,頂層塔心剎桿,內檐五鋪作雙抄或單抄上昂斗拱,柱頭鋪作用圓櫨斗,補間用訛角斗,內轉角用凹斗,以及塔基須彌座石刻等,都是研究宋代建築的珍貴實物。

報恩寺塔內部為雙層套筒,八角塔心內各層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設在雙層套筒之間的迴廊中;各層有平座欄桿,底層有副階(圍繞塔身的一圈廊道)。這些都與山西釋迦塔(即應縣木塔)相仿。但副階屋檐與第一層塔身的屋檐是一坡而下,沒有重檐。與釋迦塔不同。磚砌塔身每面分三間,正中一間設門。木結構部分曾經清光緒年間重修,檐角高聳,又在平座上加了許多擎檐柱,已部分改變了原樣。副階柱間連線有牆,平面直徑30米,與釋迦塔相近;塔全高達76米,比釋迦塔高出將近9米。全塔雖尺度巨大,但層數比釋迦塔多出4層,比例也比釋迦塔高細,加上檐角高舉,在宏偉中也蘊含著秀逸的風韻,仍體現了江南建築藝術風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