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海防團是我軍在抗日戰爭時期創建的一支海防部隊,這支部隊不僅出色地完成了保衛蘇中根據地近海海域的艱巨任務,而且為人民海軍建設培養出一批具有海上作戰經驗的寶貴人才。
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發布了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2月18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統一整編新四軍部隊,以原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活動於蘇中地區,粟裕任師長,劉炎任政委。該師下轄3個旅(第1旅旅長兼政委葉飛,第2旅旅長王必成、政委劉培善,第3旅旅長陶勇、政委劉先勝),包括師直屬部隊,總兵力不足1萬人。1941年4月,蘇中軍區在三倉河以南如東縣木並茶鎮成立,粟裕任司令員,劉炎任政委,新四軍第1師指揮機關兼蘇中軍區指揮機關。蘇中軍區下轄4個軍分區,除第1分區之外,各旅的首長兼任軍分區首長、各旅的指揮機關兼軍分區指揮機關。
由於蘇中軍區緊靠敵人統治的心臟地區,是華中日軍的重點進攻目標,要在敵人夾擊的嚴峻形勢下堅持長期的敵後鬥爭,就不能構想全區都保持相對穩定,但必須保持有一定範圍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區,以便作為黨政機關和軍區指揮機關的駐地,連續穩定地指揮蘇中軍民的敵後鬥爭。為此,粟裕司令員對蘇中地區的整體防禦作出了有縱深、有層次的戰略布局,並決定把第2分區境內以三倉鎮為中心的方圓約15公里的沙荒灘涂地帶作為蘇中根據地的基本區。這裡不便於敵人活動,卻有利於我們迴旋,還可以成為向海上發展的依託。
掌握沿海鬥爭的主動權
要通過積極開展近海海域的游擊戰爭來奪取近海鬥爭的主動權,保持蘇中根據地基本區的相對穩定,就需要研究近海作戰的規律性。粟裕司令員利用戰鬥間隙,於10月5日率領第1師部分直屬單位,分乘11艘木船出海,進行持續3天的海上作戰演習,研究海上活動遇到的問題,為開展近海海域的鬥爭探索經驗。此後,粟裕又多次率領機關人員到海上和沿海地區調查,研究沿海灘涂港汊的情況和氣象、潮汐活動規律,探索海上作戰中的船隻編隊、火力組織、戰術手段、通信聯絡等方面的規律性,為後來開展海上鬥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為掌握蘇中沿海地區對敵鬥爭的主動權奠定了基礎。
隨著蘇中根據地抗日鬥爭形勢的發展,掌握沿海鬥爭的主動權變得日益突出。1942年初,粟裕決定組建專門的海防力量,負責開闢海上廣闊的迴旋餘地,以便配合陸地上的反掃蕩鬥爭。最初是以蘇中軍區後勤機關一部和山炮連、警衛分隊為基礎,組建一個海防大隊,主要負責控制蘇中根據地沿海的港口,並力求深入近海開展對敵鬥爭。同年秋天,在這個海防大隊的基礎上,蘇中軍區黨委決定再抽調3個警衛連,連同原來的海防大隊,正式組建蘇中軍區海防團,並由第3旅旅長陶勇兼任海防團團長。當時,作為蘇中軍區海防團的發展基礎是一支不到200人的隊伍。
蘇中軍區領導非常重視海防團的建設,要求這支部隊儘快發展到海上去,搞出一支名副其實的海防部隊來。軍區首長當時賦予海防團的任務是:第一,打通蘇中到浙東、山東的南北交通;第二,發動沿海漁民、鹽民民眾,建立自己的武裝,鞏固蘇中的海防;第三,全力保護轉移到海上的軍區後勤各單位和一個山炮連。隨著海防團的發展壯大,發揮的作用非常明顯,逐步完成了這些任務。
發動民眾,壯大力量
1942年冬,海防團來到弶港、北坎地區開展工作。由於弶港一帶的漁民受到漁行老闆的殘酷剝削,生活非常貧困,我們的工作隊深入到貧苦漁民中,向他們宣傳反剝削的道理,漁民們逐步提高了階級覺悟,紛紛要求跟老闆進行說理鬥爭。經過一系列經濟鬥爭的勝利,漁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不久就組建了“漁民抗敵協會”,開始進行有組織的鬥爭。為了保衛漁業生產,防匪抗敵,又組建了漁民抗日自衛隊。隨著漁民抗日自衛隊的不斷擴大,經過訓練和選拔,一批批自衛隊員升格到海防團,使海防團的力量逐步壯大。根據海防團實力的發展,軍分區陶勇司令員決定,海防團儘快到海上活動,逐步擔負起保護漁民生產,深入近海開展對敵鬥爭的任務。
收編海匪,共同抗日
通過向“漁會”征借船隻,海防團湊足了40多艘木船,組織了自己的船隊。船隊出海作戰的首要目標,就是打擊橫行在近海海區的海匪。當時的海匪瘋狂劫掠漁民的海產品,使出海的漁民深受其害。在新四軍東進之前,海匪們在蘇中沿海割據為王,大肆搶劫和勒索出海捕魚的漁民。蘇中地區沿海大股的海匪有孫二虎部,占據著弶港、何家灶一線,有100多人;陸洲舫部盤踞在豐利地區,實力比較雄厚;袁國祥部活動在鬥龍港一帶。這幾股主要海匪的勢力控制了從新洋港至長江口的近海地區,新四軍要在海上打開局面,必須解決這幾股海匪。海防團決定對這幾股海匪採取政治爭取的政策,只要他們抗日、不搶掠漁民,就可以收編這股力量。
1942年底,孫二虎部在何家灶與軍分區主力交火,被軍分區主力打垮了,並把孫二虎俘虜過來,押送到軍分區司令部。軍分區黨委事前對收編沿海的海匪是經過周密審慎研究的,確定了對這幾股海匪採取“既加之以威,又加之以義”的方針。陶勇司令員命令把孫二虎放了,並親自對孫二虎進行教育,通過談話使他認識到為匪可恥,在國難當頭之際,中國人應該團結起來,一致抗日。孫二虎對新四軍的不殺之恩很感激,當時就表示只要新四軍能夠諒解他,他一定棄暗投明。孫二虎還表示,只要放他回去,他一定把夥友袁國祥、吳道生等人動員來做陶司令的部下。陶勇當即答應放孫二虎回去,並約定第二天下海到孫二虎的船上進行正式談判。
出海與匪首們談判是頗具危險的,軍分區黨委很不放心,決定派一個連護送陶司令下海。但是,陶勇考慮到孫二虎是一個重情義的人,為了表明新四軍的誠意,他決定單刀赴會。第二天,陶勇單身來到孫二虎的船上,使孫二虎、袁國祥、吳道生等人感到很意外,所以這次談判進行得很順利。新四軍的原則是:所有在蘇中濱海和近海地區活動的私人武裝一律聽候收編,拒絕收編者自行退出海濱和漁場,並不準傷害漁民亦不準依附敵偽。孫二虎表示聽候收編,並交出槍枝和所有船隻,改名孫仲明,決心跟隨新四軍抗日。而袁國祥、吳道生當時對新四軍的力量還有些懷疑,不願意立即跟隨抗日,但願意遵守我們的第二個條件,退出近海區。隨後,經過陶勇司令員的勸說,陸洲舫部也接受了收編,同意參加新四軍共同抗日。
當年海上新四軍,如今是光榮的人民海軍
隨著蘇中近海的幾股海匪先後被爭取過來,海防團收編了200多條木船、800餘人、400多條槍。根據鬥爭的需要,蘇中軍區黨委決定把海防團擴編為海防縱隊,陶勇兼任司令員,陸洲舫任副司令員。縱隊下轄三個團,原海防團為一團,孫仲明部為二團,陸洲舫部為三團。在擴編工作中,蘇中軍區黨委給海防縱隊派來一批優秀政工幹部和有作戰經驗的指揮員,作為這支海防部隊建設的骨幹力量。海防縱隊在1943年經過團結改造,已經成長為具有海上作戰能力的一支新四軍部隊,在反封鎖、反“清鄉”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9年4月,我軍在組建華東軍區海軍時,海防縱隊劃歸華東軍區海軍序列,改稱海軍警備第一縱隊。(於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