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藺挺達(1606—1681)藺挺達是藺完植的孫子,字金芝,號東崖,清代偃師藺窯人。在順治、康熙年間任官20餘年。藺挺達為人耿直清廉,從不貪污受賄,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極力彈劾。藺挺達在康熙帝時(《偃師民間故事》里說是順治),曾兼任“撞鐘御史”,是皇帝的近臣。康熙皇帝欽賜“老實官”,人稱“藺老實”。是順治進士。著有《存心堂文集》等。歷程
明崇禎六年(1633年)舉人,李自成攻占西安後,欲與為官,遂易姓名隱匿。清順治六年(1649年)中式會試,順治九年成進士。清朝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得中進士,歷任刑科給事中、吏科右給事中、戶科左給事中等職,官至吏科掌印都給事中。藺挺達和他的祖父一樣,也是一個清正廉潔、性格耿直的人,為百姓仗義執言,一生艱苦樸素,民間傳說中稱他為“老實官”。
康熙三年(1664年)補吏科右給事中,康熙六年掌京察,提出官員升降的具體方案,得到康熙帝褒獎,康熙七年以疾告歸。
故事
藺挺達:順治皇帝的“棋友”一
清代偃師藺窯村人藺挺達,考上進士後留下的一些故事,如今仍在流傳——他的爺爺,就是明代的藺完植,正四品,官至湖廣衡州知府。他告老還鄉回到偃師後,生活儉樸,住在先祖留下的窯洞內。他去世前的十幾年,粗茶淡飯,修睦鄉里,遇到豪紳欺壓百姓時,總是站出來干預,替老百姓說話,留下了好口碑。
藺挺達在爺爺的影響下,自小讀書用功,德行很好,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考中進士,走上仕途,先後在工部、刑部、吏部、禮部、戶部乾過,工作崗位多變,人生閱歷很豐富,官至吏部給事中。
藺挺達清正廉潔,忠君愛國,最大的特點是敢於檢舉不法官員。有一年,他遇上一檔子事:錢塘(今杭州)令沈虬,對地方建設漠不關心,卻整日裡盤算怎樣撈外快。朝廷發現錢塘這個地方的稅收老是上不去,就派人前去調查,結果發現沈虬玩忽職守,致使國家稅收大量流失。
當時藺挺達還是一個小言官,其工作部門隸屬於都察院。他接到這個案子後盡力去辦,把下面彈劾沈虬的案卷整理清楚,如實上報,沈虬被免職。
事情到此,一樁案子就處理完畢了,至於被免職的沈虬,該去哪兒涼快就去哪兒涼快吧。但事情沒這么簡單,當時的浙江巡撫陳應泰,與沈虬關係密切,又讓沈虬承擔了一項重要任務——掌管一個船隊,為朝廷漕運軍糧。
這是很重要的差事,怎能交給一個戴罪之人去辦?可陳應泰不但讓沈虬放心大膽去辦差,還通過關係找到浙江按察使牟雲龍,為沈虬翻案。
牟雲龍聽從陳應泰的指令,搞了一個材料,要替沈虬翻案,眼看事情快要辦成,沈虬也將復職了,有人把此事密報藺挺達。他感到事情的嚴重性,就直接向皇上寫了檢舉信,揭發浙江巡撫和浙江按察使的不法行徑。他向皇上寫道:已經燒過的灰燼,現在有人慾使其復燃,這是為什麼?若不是為了錢財,就是為了關係和情面。這兩個浙江官員,起用一個不思悔罪之人,讓他東山再起,豈不是讓白骨頭上再生肉!
藺挺達的檢舉受到朝廷的重視,朝廷經進一步審查後,沈虬沒能官復原職,有關人員也受到了處理。在後來的工作中,他不斷向朝廷提合理化建議,為官20年,奏疏200件,順治皇帝非常欣賞他。
二
順治皇帝喜歡下象棋,尤其喜歡和藺挺達下棋。別的官員和皇上下棋,總是正襟危坐,顯得非常緊張,心裡盤算著怎樣才能不贏棋,生怕皇上輸棋後場面尷尬。而藺挺達與皇上下棋,總是自自然然的,該穿什麼衣服就穿什麼衣服,該怎么走棋就怎么走棋。
一次他們兩個正在下棋,順治帝見他衣著樸素,就問:“你有月薪百銀,怎么還穿得這么簡樸?”他回答:“臣的俸祿雖然豐厚,但家鄉父老生活還不寬裕。”他的這句話,其實說得唐突,好像順治帝領導的大清國不富裕似的。可順治帝並不在意,讓他談談偃師老家的境況。他說:“我母親已經70歲了,每天還在紡花;我的妻子深夜不寐,每天都要織布。我一想到她們的辛苦,就不想穿好衣服了,想在生活上節簡一些。”順治帝說:“這樣吧,朕準你回鄉一個月,把一家老小接到京城,衣食供給由朕負責。”
藺挺達聽了皇帝的話,知道這是對自己的關心,就跪下來謝恩:“謝萬歲恩典,但無功不受祿,臣實在不敢領受。因為我一家老小沒為朝廷作出什麼貢獻,不能接受這樣的待遇,就請萬歲收回成命吧!”皇上拿起棋子,在手中摩挲,說:“卿真乃忠臣也!”
可順治帝很固執,他玩了一個小幽默,接下來連續三次不登殿、不上朝。朝臣們很納悶,同時也很擔心,因為當時有這樣的通例:皇帝兩次不上朝,就是對朝官政務有意見了;如果三次不登殿,那就是要懲治一些官吏了。藺挺達當時負責打鐘,每次都要通知正在等候的朝官進殿面見皇上,所以皇帝上朝不上朝,這個信息他是最早知道的。於是大家都來問他:皇上不上朝,這是準備懲治哪個官員呀?
這些官員來見藺挺達時,多多少少都要帶些禮物,尤其是那些自知違法的官員,都帶著貴重禮物來打探訊息,以便得到實信,早作打算。一時間藺挺達的寓所人來人往,使他覺得非常彆扭。他趕緊在門上貼出一張便條:“議國事請進,送彩禮問罪。”
這個便條寫得很生硬,容易得罪人。可他就是這種個性,行事磊落,他就是要用這種方式杜絕行賄。結果,紙條一貼,馬上就沒人登門了,消停倒是消停了,但也讓很多人記恨他。隔了幾天,順治帝又和他下棋,笑著問他:“愛卿呀,前幾天你已經發了大財,為啥還穿這么簡樸的衣服呀?”藺挺達大驚,連忙跪地說:“臣誠惶誠恐,不知萬歲此言從何說起?”皇上哈哈大笑:“朕不登殿,不就是讓那些善於鑽營的官員給你家送錢,讓你一家老小免受辛苦饑寒嗎?”藺挺達一聽,驚出一身冷汗,才知這是皇上在進一步考驗他,就說:“我在門上貼了個便條……”順治聽後說:“愛卿真是個‘老實官’!”
順治帝專門寫了一塊匾,題上“老實官”3 個大字, 賜給藺挺達,表彰他的正直清廉,同時警告其他官員要奉公守法。從此,滿朝文武都知道偃師出了個“老實官”藺挺達。
三
順治帝駕崩,康熙帝上台。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朝不用那朝人”,此時藺挺達已經60多歲,該致仕還鄉了。加上他過去常與先帝下棋,屬於近臣,有人就向新上任的康熙帝告狀,打他的小報告。見此情景,藺挺達就打了個報告,說自己年老體弱,患有足疾,奏請退休。
康熙帝批准了他的請求,考慮到京城離偃師路途遙遠,賞賜他10匹高頭大馬,讓他把必帶的用品運回老家。誰知藺挺達利用這10匹馬,也耍了一回黑色幽默,臨走時“回敬”了一下那些誣陷他的人。
這天,藺挺達要啟程,那些別有用心的人也來送行。當他們看到馬背上馱著鼓鼓囊囊的布袋,以為其中必是藺挺達多年積攢的寶物,就連忙奏知皇上,說藺挺達多年來貌似忠厚,其實暗收賄賂,積攢了許多財物,動用了10匹好馬,正準備運回他的老家呢!
康熙帝似信非信,派人來查,把所有行李物品都弄到皇宮。那些別有用心的官員說:“馬背上馱的布袋鼓鼓囊囊,看上去十分沉重,不是金子便是銀子,請當場打開檢驗!”康熙帝看了看,說:不會都是金銀吧?也許是一些書籍,就不必檢驗了,讓他自己說說裡面裝的是什麼。
可那些人不依不饒,紛紛說:“一定要打開看看,他平時總是檢舉別人,這種人其實往往會中飽私囊。如果打開以後是金銀,就讓他等量賠償,同時還要治罪;若不是金銀的話,我們情願用等量銀子賠償他!”
皇上準奏,命人打開布袋。誰知打開之後,全是零零碎碎的建築垃圾,有磚塊也有碎石。皇上不解,問:“你帶這些東西回去乾什麼?”藺挺達從容回答:“這些東西都是老臣寓所之廢物,我走之後,寓所定要分配給新來官員居住,我要把這些東西清理乾淨,扔到城外去,免得妨礙他人居住。”
那些別有用心的官員見了,面面相覷,十分懊惱,只好等量賠償了銀子。康熙帝很生氣,訓斥那些官員所奏不實,無事生非。對藺挺達說:你把這些銀子悉數運回吧。
四
如此看來,藺挺達並非是一竅不通的“老實官”,他是很有智慧的,對於誣陷他的官員,他能及時巧妙地回擊。但他的“老實官”是欽賜的,名氣很大,所以回到偃師之後,鄉里鄉親都很尊敬他,地方官員也很敬畏他。
當時偃師老城東大街有“藺御史宅”,地方官員路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他的尊敬。這種景象讓鄉親們頗感自豪,津津樂道,為地方上出了這樣一個人物而驕傲。但藺挺達卻如芒在背,感到渾身不自在。他拿出離京時得到的那些賠銀,讓人在東大街南邊又修了一條路,讓過路官員避開自己的宅第,免去了這種無端的麻煩。
據偃師一些老人講,這條路東起東城門,只有一華里,正好避開藺宅,由於當初是為了解決官員不能坐轎、騎馬路過而修的,所以俗名“馬道街”,後來又改名“泮池街”,這件事遂成當地一段佳話。
即使這樣,欽賜“老實官”的榮譽,還是招致一些官員嫉妒。他回鄉不久,一名在京官員開始舉報他:“藺挺達回鄉後,將他爺爺藺完植的墳墓,遷葬在湯王陵的正前方,截斷了天子風水,這是他有意蔭佑子孫,圖謀天下!”其實藺挺達爺爺的墓,原本離湯王陵不遠,並非有意為之。但訊息傳來,藺挺達還是感到害怕:現在退休了,若有人慾藉此陷害自己,就不大好辦了,於是他趕緊差人,遷移爺爺的墳。
但家人不願遷墳,就把湯王陵前歷朝歷代放置的碑刻一一挖坑掩埋了,使人看不出這裡是湯王陵。接著他們又托人來到縣衙,把明代《偃師縣誌》上所載的“湯王冢在縣東北八里山上”,改為“湯王冢在縣東北十八里山上”。這樣一改,就拉開了藺完植墓與湯王陵的距離。朝廷也沒再追究此事,藺挺達一家才逃過一劫。
還有一種傳說。說是這件事發生在藺挺達還未離任之時,是他聽說那些人的誣告後,連忙傳信回鄉,讓家人快快遷墳,家人採用上述辦法辦妥此事的。但不論哪種說法,都說明他經常舉報他人,引來許多嫉恨,也說明他常與順治帝下棋,當近臣得罪了一些人——看來,與皇帝下棋,也不是好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