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fān lí
(1).指用竹木編成的籬笆或柵欄。籬笆。
漢賈誼《過秦論下》:“ 楚 師深入,戰於 鴻門 ,曾無藩籬之難。”
清唐孫華《治圃》詩之一:“折柳作藩籬,狂夫倘知避。”
許傑《大白紙》:“她正如一隻奪破藩籬的飛鳥。”
羝羊觸藩。――《易·大壯》。疏:“藩,藩籬也。”
(2).邊界;屏障。
漢 賈誼 《過秦論上》:“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江南是兩浙之藩籬。”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二回:“夫差親對曰:‘周王有旨,命寡人主盟中夏,以縫諸姬之闕。今晉君逆命爭長,遷延不決,寡人恐煩使者往來,親聽命於藩籬之外,從與不從,決於此日!’”
清 昭連 《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木邦在耿馬外,為耿馬 、孟定、鎮康、孟連之藩籬。”
(3).比喻事物的界限;障礙。
清陳天華《中國革命史論·緒論》:“唯一二梟雄,衝決藩籬,悍然不顧。”
丁玲《東村事件》:“人全失去了理性,在突破了藩籬之後,大家爭著來動手了。”
(4).比喻界域,境界。
清戴名世《贈劉言潔序》:“講章之徒,曾不能窺漢唐之藩籬而欲以破 有宋之堂奧,何其惑也。”
(5).用以指某一範疇。
梁啓超《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二:“ 查爾特一商人也,嘗著《貿易新論》及《論貿易與債息之關係》兩書,其於貿易差率說,雖未能盡脫藩籬,然論穀物等之貿易自由,頗有卓見。”
與“樊籬”區別
“藩籬”與“樊籬”儘管讀音相似、意義相近、詞性相同,但在實際運用中,它們還是有著較大的區別。
讀音詞義不同
從字面來看,“藩籬”與“樊籬”的區別在於“藩”和“樊”:“藩”讀音是fān,“樊”的讀音fán;二者相同點是都有“籬笆”之意;不同點是“藩”還有“屏障”的意思,“樊”還有“關鳥獸的籠子”的意思。“藩籬”一詞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版本)中被釋為①用竹木編成的籬笆或圍柵。如《南史·韋 傳》:“所至頓舍,修立館宇,藩籬墉壁,皆應準繩。”亦作“蕃籬”。賈誼《過秦論上》:“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此引申為屏障之義。庚信《哀江南賦序》:“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②比喻藝術境界。如蔡寬夫《詩話》:“王荊公晚年亦喜稱義山詩,以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惟義山一人而已。”
“樊籬”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籬笆,比喻對事物的限制。如衝破舊禮教的樊籬。
對以上釋義有例句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詞義差別:“藩籬”是指具體的、感性的、形象的客觀存在的實物“籬笆”的門戶或屏障;“樊籬”是指概括的、理性的、抽象的主觀能動(一般多指思想、觀念方面)的虛物“籬笆”的限制和束縛。
感情色彩不同
“藩籬”一般情況下是中性詞;“樊籬”多用在反面語境中,故貶義色彩強烈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