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藥物過敏蕁麻疹是一類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免疫反應的異常,無論是過強或過弱,對身體都是不利的,會引起一系列的病變;由藥物引起的這種情況就是藥物過敏。常表現為皮膚潮紅、發癢、心悸、皮疹、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或死亡。
症狀表現
由於藥物反應可累及到各個系統和器官,範圍廣,有全身的亦有局部的。
(一)變應性藥疹
這是藥疹中種類最多且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根據其潛伏期、發生髮展情況、皮疹表現及轉歸等,至少可分為10多個亞型,如固定性紅斑、猩紅熱樣紅斑、麻疹樣紅斑、蕁麻疹樣、多形紅斑樣、結節紅斑要、玫瑰糠疹樣、紫癜形及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形等。
它們具有下列一些共同點:
①有一定潛伏期,一般為4~20日,平均7~8日,如已被致敏,再次用同樣藥物,常在24小時,平均7~8小時內即可發病。最短者僅數分鐘,遲者亦不超過72小時;
②多數起病突然,可先有畏寒、不適、發熱等前驅症狀;
③皮疹發生髮展,除固定紅斑外,照例呈泛發性和對稱性分布;
④常伴輕重不一的全身性反應,輕者可有不明顯,重者可頭痛、寒戰、高熱等;
⑤病程有一定自限性,輕者在一周左右,重者亦不超過一月;
⑥除在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形預後嚴重外,余均較好。
(二)其他類型藥疹及藥物反應
病因尚未完全明確。類型較多,茲擇其要者分述如下:
1.全身剝脫性皮炎型是藥疹中比較嚴重的類型之一,其嚴重性僅次於大皰性表皮壞死松解形藥疹,在未用皮質類固醇年代,其病死率很高。由於引起此型藥疹的用藥劑量較大或療程較長,故可能在變應性反應基礎上合併有一定的毒性反應。本型藥疹不常見,據我科不完全統計,1949~1958年的909例藥疹中占2.53%,1959~1975年418例住院藥疹中本型占7.9%。1983~1992年收治的104例重症藥疹中本型藥疹有23例,占22%。由於病情嚴重,若不及時搶救。可導致死亡。本症的特點是潛伏期長,常在20~20日以上;病程長,一般至少在一個月以上。
2.短程銻劑皮炎型這是50年代我國採用酒古酸銻鉀靜脈注射短程治療日本血吸蟲病時所見的一種輕型毒性皮炎
3.乳頭狀增生型多由於長期服用左碘、溴劑等引起。潛伏期常大一月左右。我們曾見2例,在全身紅斑形藥疹的基礎上出現散在分布,不甚規則,顯著高出皮面,約3~4cm,直徑的蕈樣乳頭狀增殖性肉芽腫,觸之相當堅實,主要發生於軀幹部。對症治療後逐漸消退,全程約3周。
4.紅斑狼瘡樣反應自60年代初期發現肼屈嗪可以引起紅斑狼瘡樣反應後,迄今已知道有50多種藥物可引起這類反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多關節痛、肌痛、多漿膜炎、肺部症狀、發熱、肝脾和淋巴結腫大、肢端發紺和皮疹等。本症與真正的紅斑狼瘡不同之處在於發熱、管型尿、血尿和氮質嗪引起的,在症狀消失後,實驗室陽性可持續存在數月以至數年。
5.真菌病型反應由於大量抗生素、皮質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的套用,常引起體內環境平衡擾亂和菌群失調,出現真菌病例反應,表現為白念珠菌、曲菌或皮膚癬菌感染,前兩者可有胃腸道、肺或其他內臟感染,可同時累及多個臟器。生前套用免疫抑制劑者屍解中發現嚴重的全身性真菌感染並非少見。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患皮膚癬菌病者,由於上述藥物的套用,癬病皮損範圍變得更加廣泛,且不易治療,即使治癒亦易復發,造成癬病防治上的困難。6.皮質類固醇型反應若激素套用的劑量較大,時間較久,常可引起多種不良反應,甚至招致死亡。
近年來,隨著新藥大量湧現,80年代有人提出了“新藥疹”的概念,使人們對藥物反應有了進一步認識。幾乎所有新藥均可引起各種不同的藥物反應,一旦發現對藥物過敏應採用歐/敏/克來治療。
中醫辨證
中醫則認為是由於“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造成。由於人體正氣相對虛弱,且患者體質各異,或內有食滯、邪熱,復感風寒、風熱之邪;或平素體弱,陰血不足,皮疹反覆發作,經久不愈,氣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腸寄生蟲、肝炎、腎炎、月經不調等)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於皮膚腠理之間,邪正交爭而發病。
中醫理論慢性蕁麻疹是人體免疫缺陷,在體質較弱時,遭遇濕邪之氣的入侵,擾亂了人體平衡。中藥治療各類蕁麻疹有顯效。蕁麻疹急性發作時同急性蕁麻疹治療。根據蕁麻疹的發病機理,迅速緩解皮膚瘙癢,祛除人氣器官內的濕邪之氣,改善體質,根治蕁麻疹。
預防事項
由於藥物反應發病率高,危害性大,嚴重者可致死亡,故重視預防有重要的意義,如醫生不隨便給藥,病人不濫用藥,藥物反應是可以大大減少的。
1.在用藥前,首先明確診斷,不要在病情未搞清前,採用多種藥物圍攻,以為總有一種藥物會產生效用,這樣易出現不必要的藥物反應。
2.對所用藥物的成分、性能、適應證、禁忌證、副作用、配伍禁忌等應全面熟習掌握,做到不濫用、錯用、多用藥物。
3.用藥前應詳細詢問患者有無藥物過敏史,特別是對有過敏性體質者更不可忽視。對有過藥物過敏反應者,應注意交叉敏感或多源笥敏感反應的發生。
4.用藥應有計畫性,劑量不宜過大,種類不宜過多,時間不宜過久,並定期觀察,特別是套用有一定毒性的藥物,如免疫抑制劑、抗癌藥物等,更應嚴密觀察,經常檢查血象等。
5.某些器官有功能障礙時,常對某些藥物不能耐受,如患腎病者需慎用重金屬藥物。
6.在用藥期間應注意一些警告症狀或不耐受現象,如皮膚瘙癢、紅斑或發熱等,一旦出現應考慮立即停藥。
7.凡已發生過敏性藥物反應者,都應發給藥物禁忌卡,註明致敏藥物名稱及反應類型,以供複診時參考。
藥物過敏試驗
1、在接受過敏試驗前,病人一定要將自己過去是否使用過該藥物,及對其是否發生過過敏反應等情況,如實向醫務人員反映,以便醫務人員決定是否還使用該藥物。如病人以前曾對青黴素等抗生素過敏,則應禁止再做其過敏試驗。
2、過敏試驗須經15-20分鐘後,觀察注射部位(皮丘)有無變化。如發紅、發硬、增大超過1厘米、或感覺皮丘處發熱、發癢等、即為過敏試驗陽性,表示對該藥物過敏、病人則不能套用此種藥物。如必須套用該藥物(如破傷風抗毒素、狂犬病病毒血清等)、必須進行脫敏注射。
3、注射後,皮丘局部不要按揉、摩擦、不要讓它受到任何刺激,以免造成人為的紅腫,影響試驗結果的觀察。
4、在試驗的觀察時間內,不要遠離注射室。因為有的病人即使是很小量的試驗藥液,也會發生很嚴重的過敏反應。
5、在試驗中,如感到心慌、胸悶、氣促、頭暈、噁心、嘔吐、腹痛等不適時,應立即告之醫務人員,以採取必要的處理措施。
6、有的過敏反應會延遲出現,有的病人在過敏試驗後24-48小時內才出現,這種過敏反應稱為遲發反應。因此,即使過敏試驗陰性者,在用藥過程中仍需仔細嚴密觀察。尤其是注射第一次藥物時,應在注射後觀察半小時無反應方可離開。
飲食要點
1、飲食多選用清熱利濕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莧菜、薺菜、馬齒莧、冬瓜、黃瓜、萵筍等,少食魚、蝦、牛羊肉和刺激性食物。
2.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紹葉菜汁、胡蘿蔔水、鮮果汁、西紅柿汁、菜泥、果泥等,以調節寶寶的生理功能,減輕皮膚過敏反應。
3.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食物應以清淡為主,少加鹽和糖,以免造成體內水和鈉過多的積存,加重皮疹的滲出及痛和癢感,導致皮膚發生糜爛。
護理要點
注意尋找敏原,結合以前病史,如發現對某種食物或要物過敏時,應立即停用,並服緩瀉要促進腸道內致敏物質的排泄。
病人應臥床休息,宜食清淡、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並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魚、蝦等水產品。鼓勵病人多飲水,注意保暖,保持大便通暢。床單被褥要清潔,室內保持安靜。
病人應儘量避免搔抓,以免引起皮損增加,瘙癢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