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黃芪(AstragalustibetanusBenth.exBunge)
種別名
科中文名(科拉丁名)
豆科(Leguminosae)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體有伏貼的短柔毛。根系瘦弱。莖直立或匍匐,高25―30cn,分枝較少。單敬羽狀複葉,具小葉35―45,長卵形,長6―18mm,寬3―8mm,先端圓形或微凹;托葉錐形,基部合生。頭狀傘房花序,花序梗較長,花序軸有黑柔毛;萼鍾狀,萼齒短於萼管2―3倍,花冠蝶形,藍紫色,旗瓣長倒卵形,爪不明顯,翼瓣和龍骨瓣較旗瓣短,子房有毛。莢果條狀矩圓形或矩圓有毛,呈水平展開,長3一5cm,徑2.5―3mm,頂端具喙,中間有隔膜,含種子10―20粒(圖49)。
地理分布
分布於我國新疆和西藏,印度,蒙古、蘇聯(中亞、西伯利亞)也有。
生態特徵
藏黃芪為中旱生植物。荒漠草原植被的伴生種,在局部地區或封育的草地上成優勢種。生境乾旱,地摯較平坦,土壤為淡栗鈣土或栗鈣土。它的抗旱能力強、繁殖能力快,在經常放牧的草地上,由於牲畜喜食,影響有性繁殖。草地一旦封育2―5年,則在植被組成上變成了優勢種,它的株數和覆蓋度大為增加,在草群中占有一定的產量。藏黃芪所處的草地,主要牧草有博樂蒿、新疆針茅(Sti�pasareptana)、溝羊茅(Festucava―lesiaca)、草原苔草(Carexliparocar�pos)和其他草類達十餘種。草層高度20―35Cm,蓋度35―60%,乾草產量35―65kg/畝。這類草地處在低山平緩地段,是最好的冬牧地。藏黃芪在新疆4月上旬返青,5月上、中旬開花,6月下旬成熟。
飼用價值
藏黃芪為優等牧草。在荒漠草原植被中參與度不大,單株產量一般,草群產量中等,但營養成分含量較高,分枝到始花期,粗蛋白質的含量均在20%以上(表49―1),灰分、鈣、磷的含量也高,給牲畜提供了一定量的礦物質飼料,5月下旬草群的營養成分含量中等,但粗脂肪含量很高。葉量多,草質柔軟,適口性很高,各種牲畜中羊、牛最喜食,馬採食略次,枯黃後,葉片脫落,冬季保留的殘莖仍為各種牲畜採食。以博樂蒿、新疆針茅、溝羊茅、草原苔草為主的草地類型混合牧草化學成分見表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