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紫菀[藏紫菀]

藏紫菀[藏紫菀]
藏紫菀[藏紫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藏紫菀,學名緣毛紫菀,Aster souliei Franch,菊科紫菀屬植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本品為皺縮成團的花序。總苞球形,直徑0.8~1.7cm,黃綠色,總苞片3層,近等長,條狀披針形,先端尖,具白色長緣毛;舌狀花舌片細長,皺縮,紫色至紫藍色,長1.5~2.5cm,寬約1mm;管狀花黃色,長0.3~0.6mm,瘦果矩圓形,密布白色糙毛,冠毛1層,淡褐色。氣香,味淡。

1.重冠紫菀Asterdiplostephioides(DC.)C.B.Clarke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粗壯。莖直立,單一,有細棱,密生柔毛,基部密被褐色枯存葉柄,最上部近無葉,混生絨毛和具柄的黑色腺體。葉線狀長圓形,兩面密生柔毛,背面葉脈明顯突起;基生葉和莖下部葉頂端銳尖,全緣,基部漸狹成細或稍寬的柄;莖中部葉長圓形,無柄;最上部葉線形。頭狀花序單生莖頂,直徑5~7 cm;總苞片近2列,線形,長10~15 mm,寬?1~2 mm?,頂端長漸尖,背面密生柔毛和具短柄的黑色腺體,邊緣白色狹膜質;邊花舌狀,多數,1列,藍紫色,長15~25 mm,寬1~1.5 mm;管狀花黃色,開放前頂端褐色,長5~6 mm,外面疏生長柔毛或近無毛;冠毛2列,外列白色,短膜片狀,內列粗毛狀,略超過管狀花,淡黃色。瘦果倒卵狀長圓形,密生短粗毛。花果期6~9月(圖82-1-①)。

2.緣毛紫菀AstersoulieiFranch.

紫菀 紫菀

多年生草本,被疏或密的白色長粗毛。基生葉蓮座狀,葉片綠色,矩圓狀匙形或倒披針形,頂端鈍尖或圓形,基部漸狹呈寬翅狀葉柄,通常3脈,兩面有白色柔毛;莖生葉向上漸狹小,矩圓狀條形,無柄,兩面有疏毛或近無毛,緣有白色長睫毛。頭狀花序頂生,直徑?3.5~4.2 cm?,總苞半球形,直徑1.2~2 cm,黃綠色,總苞片3層,長圓形,長約9 mm,寬1~2 mm,沿中脈及邊緣有白色柔毛;邊花舌狀,雌性,藍紫色,1列,舌片長圓狀線性,雌蕊花柱淺黃棕色,柱頭2裂;中央為管狀花,兩性,多數,密集,鮮黃色,長約5 mm,頂端5裂;雄蕊5,聚藥,花絲分離;雌蕊1,柱頭2裂,披針形,其上簇生長柔毛,伸出於花冠裂片之上;子房下位,冠毛1層,與管狀花冠筒近等長,淡褐色或紫褐色。瘦果卵圓形,長2~3 mm,密生白色粗毛。花果期6~8月(圖82-2-②)。

分布範圍

1.重冠紫菀:生長在海拔3000~4500 m的灌叢、陰坡草地、河谷階地。產於青海、西藏南部、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

2.緣毛紫菀:生長在海拔3300~4600m的高山草甸,河灘草地。產於青藏高原。

3.塊根紫菀:產於西藏中部及南部、四川西部、青海東部和南西北部,生於高山灌叢、濕潤草地或冰漬物上,海拔3200~3500 m。不丹、尼泊爾也有分布。

4.德欽紫菀產於雲南西北部(德欽),海拔3500 m。

採集

春、秋均可採挖,除去莖葉及泥土,曬乾,或將鬚根編成小辮曬乾,商品稱為" 。

主要價值

藏紫菀

【拼音名】Zangziwan

【英文名】FLOS ASTERIS SOULIEI

【書頁號】C1-135

【標準編號】WS3-BC-0133-95

本品為菊科植物綠毛紫菀Aster souliei Franch的乾燥花序。秋季採收,陰乾。

【炮製】除去雜質。

【性味】苦,寒。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鎮咳祛痰。用於瘟疫病,中毒症,支氣管炎,咳嗽氣喘,咳吐膿血。

【用法與用量】3~9g。

英文名:FLOS ASTERIS SOULIEI

藏紫菀 藏紫菀

【鑑別】 取本品粉末置顯微鏡下觀察:花粉粒棕黃色,球形或近球形,具3孔溝,外表具刺狀突起,極面每裂片5~6刺,中部有疣狀突起。冠毛碎片,為多細胞組成的毛狀物,具紋孔,頂端漸尖呈刺狀。非腺毛眾多,由14~18個細胞組成,頂端細胞細長,多偏於一側,基部細胞1~2列。舌狀花冠下表皮細胞長方形,壁薄,胞壁細齒狀。苞片下表皮細胞碎片長方形,氣孔不等式或不定式,副衛細胞4~5個。

紫菀 紫菀

【炮製】 除去雜質。

【性味】 苦,寒。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鎮咳祛痰。用於瘟疫病,中毒症,支氣管炎,咳嗽氣喘,咳吐膿血。

【用法與用量】 3~9g。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

紫菀 紫菀

民族藥名

藏藥名:美多露咪、美多露米。

藥用記載

唐代《月王藥診》、《四部醫典》已收載,清初《晶珠本草》有詳述。《雲南省志(醫藥志)》、《青藏高原藥物圖鑑》、《中國民族藥志》二卷、《藏藥標準》均有記載。《中華本草·藏藥卷》記載,本品清熱解毒,鎮咳祛痰,主治瘟疫病、中毒症、支氣管炎、咳嗽氣喘、咳吐膿血。《藏藥標準·部頒》(第一冊)載:“美多路梅花序用於瘟疫、中毒症、支氣管炎、咳嗽氣喘、咳吐膿血。”《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紫菀A .tataricusLinn.f.入藥,具潤肺下氣、消痰止咳作用,用於痰多喘咳等。菊科植物重冠紫菀Aster diplostephioides(DC.)C.B.Clarke、緣毛紫菀A.soulieiFranch.、塊根紫菀A.asteroides(DC.)O.Ktze及德欽紫菀A.techinensisLing in Addends等多種紫菀屬植物,以花序(藏藥)和根與根莖(維吾爾藥)入藥。

紫菀屬植物為傳統藥用植物,且資源豐富,具消炎、止痛、止渴、止汗、祛熱、作用,治蛇咬傷、風熱感冒、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結核、百日咳等,民間一般用作治蛇咬傷和呼吸系統感染等。

《中國藥典》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版均收載紫菀。《貴州中藥材標準》收載川鄂橐吾、寬戟橐吾、鹿蹄橐吾、狹苞橐吾的根及根莖。

來源

為菊科植物重冠紫菀Aster diplostephioides(DC.)C.B.Clarke和緣毛紫菀A.soulieiFranch.的花序(藏藥)和根與根莖(維藥)。

藥用

九味藏紫菀花散

藏藥名:魯美古巴

拼音名:Jiuwei Zangziwanhua San

書頁號:C1-254

標準編號:WS3-BC-0251-95

【處方】 藏紫菀花 800g 馬藺子 400g 粗糙紫堇 400g 亞大黃 400g 大黃 400g 肉豆蔻 300g 訶子 400g 丁香 300g 安息香 300g

【製法】 以上九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鑑別】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花粉粒棕黃色,球形或近球形,具3孔溝,表面具刺狀突起,極面每裂片5~6刺,中部有疣狀突起;冠毛碎片為多細胞組成的毛狀物,胞壁稍厚,頂端漸小成刺狀;非腺毛碎片可見,由多個細胞組成,頂端細胞細長。花粉粒無色或微黃色,極面觀三角形;草酸鈣簇晶,存在於較小的薄壁細胞中。石細胞成群或散在,淺黃色或鮮黃色,呈長卵形,分枝形成不規則形壁厚,孔溝明顯。外胚乳細胞碎片,呈多角形,內含紅棕色、鮮紅色或黃棕色色素物。草酸鈣簇晶大型,其稜角鈍或尖,直徑可達90μm。

【檢查】 應符合散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10頁)。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用於瘟疫症寒性“龍”病,“黃水”病。

【用法與用量】 一次0.9~1.5g,一日3~4次

【規格】 每袋裝15g。

【貯藏】 密閉,防潮。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緣毛紫菀花序水煎劑對金色黃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從緣毛紫菀中分離得到的二萜化合物,體外實驗證明對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具有抑制作用。 2、細胞毒抗腫瘤作用:從緣毛紫菀中分離得到的二萜化合物,通過MTT實驗,證明對HL-60細胞有控制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