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瓷

藏瓷

藏瓷又名藏瓷紅,是新發現的奇石石種,藏表明此石種產自於西藏高原, 瓷是由於石面富有光澤,石皮顏色古樸寶氣,質感瑩潤,如陶瓷之釉面,故取名“藏瓷”因其石體表面多以紅色為主,又名“藏瓷紅”。藏瓷是目前 奇石界最新發現的石種,它產自西藏海拔4000-5000米的山澗中,由西藏雪域高原獨有的天光地氣水力等自然因素經上千萬年的合力作用自然而成,整體堅硬、緻密,石胎較白,富有光澤,質感瑩潤,可媲美陶瓷之釉面;石麵條痕、線紋或顯或隱,或深或淺,或粗或細,酷似鈞瓷窯變之蚯蚓線;石色以紅黃為主,或紅黃相間相映,色彩光潤明麗,顯得高貴大氣,或間雜白、黑、青、蘭、紫等色,則顯五彩繽紛,細觀可產生層次感,呈現多個色價;藏瓷質樸多姿的石表,常見大大小小、起起伏伏的紋片,猶如名揚天下的千年名窯哥窯瓷器上的開片;藏瓷體形多數偏大,大者可高達3米,造型千姿百態,厚重端莊,質樸內斂,又呈雍容大氣。

藏瓷與大化

藏瓷和 大化均為水沖包漿,均有釉質感的表面光澤,就色彩而言,“色艷”是人們經常送給大化的讚美,尤其以艷麗的 紅黃色澤為貴,紅黃是中國傳統中高貴、富麗、 喜慶、吉祥的顏色, 是構成大化“寶氣”的重要因素,藏瓷正是以紅黃及其衍生色為主色調,色澤明亮,易出形,以人物形象、動植物形象最為常見,而大化彩玉的“無形”幾乎被公認為是其最大的“先天不足”。 另外,藏瓷擁有的與沙漠漆相似的漆皮亦與與大化的單純水沖包漿不同。

故,藏瓷兼有了沙漠漆與大化的特點,而獨成一家。

外觀

藏瓷是目前 奇石界最新發現的石種,它產自西藏海拔4000-5000米的山澗中,由西藏雪域高原獨有的天光地氣水力等自然因素經上千萬年的合力作用自然而成,整體堅硬、緻密,石胎較白,富有光澤,質感瑩潤,可媲美陶瓷之釉面;石麵條痕、線紋或顯或隱,或深或淺,或粗或細,酷似鈞瓷窯變之蚯蚓線;石色以紅黃為主,或紅黃相間相映,色彩光潤明麗,顯得高貴大氣,或間雜白、黑、青、蘭、紫等色,則顯五彩繽紛,細觀可產生層次感,呈現多個色價;藏瓷質樸多姿的石表,常見大大小小、起起伏伏的紋片,猶如名揚天下的千年名窯哥窯瓷器上的開片;藏瓷體形多數偏大,大者可高達3米,造型千姿百態,厚重端莊,質樸內斂,又呈雍容大氣。藏瓷可名之形象石、 山水石、 圖案石等等。

藏瓷與沙漠漆

沙漠漆最可貴之處,也是和任何一個石種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它有一層天然的漆皮。很多石種表里如一,經打磨、拋光處理後,難以辨別真偽,而沙漠漆由於天然的漆皮層,有一旦破壞無法恢復的特點,故難以造假。藏瓷和沙漠漆同樣有一層天然的漆皮,形成方式也基本相同。兩者都是由於石頭表面的水分經過灼熱陽光的炙烤,水分蒸發後在石體表面形成氧化膜,只是獲得水分的途徑不同。沙漠漆由於在戈壁基岩裸露的荒漠區,因毛細作用,通過地下水上升,獲得少許水分,而藏瓷則來自於充沛的江水。沙漠漆由於獲得水分少,氧化膜形成慢,所以上色較淺,而藏瓷水分充足,氧化膜形成周期相對教快,故形成顏色較為鮮艷。另外,沙漠漆是由風沙的打磨而形成包漿,藏瓷則是由於水沖而形成的包漿,兼有水沖石的特點。

成因

藏瓷藏瓷

藏瓷產於藏東地區最為著名的景觀“三山三江”峽谷地帶不足一公里的山澗中。上游的雪山有著和喜馬拉雅山脈相近的年齡,形成於距今約4.5億年前,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內,地殼活躍,地下岩漿不斷發生物理和化學反映,使岩層的構成複雜多樣,周圍眾山中,唯獨此座山,岩石富含鎂、鈣等元素,使得岩石質地較白,為藏瓷體表漆化奠定了基礎。

頻繁的地殼活動

西藏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的前沿,是中國大陸地震頻度最高、強度最大的省份。自1900年有記錄以來,年均有一至三次六級以上地震和年均六次五級以上地震。世界上最大一次八點六級地震,就是1950年發生在西藏東南部的察隅地震。而藏東處於橫斷山脈與三江相交處,是西藏地區地震中心,強度高而頻繁的地震,使得山上的岩石崩裂,滾落到周圍,其中有的滾落到江河中,但因為石頭的體積大,風力和江水搬運有限,所以,藏瓷只存在於河流中上游的不足一公里的河段。

水量大、水流急

藏瓷藏瓷

這條河流由源頭有著數千萬年曆史的雪山積雪融水匯聚而成,天然落差大、水流急,這和此地區獨特的自然地貌和地形結構是分不開的,此地三條大江與三列山脈相間分布,平行駢走: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從西向東依次分布,與北面唐古拉山東麓,南面喜馬拉雅山,中間念青唐古拉山交錯。山脈海拔多在4000~5000米左右,山脈之間有深邃的河谷,山嶺與河谷的落差1000~2000米,河流順勢而下,故而水流湍急。而遺落在此江河裡的石頭,春季經過雪水和冰塊的撞擊、沖刷,清除了鬆軟的表層,到了夏季,汛期來臨,水量增大,水勢強而有力沖刷、打磨,如此經過上千萬年反覆循環,在其表面形成堅硬而光亮的包漿層,溫潤而細膩。

光照充足,多大風

藏東地區多風,風速常達到每秒30米以上,勁風常捲起浪頭拍打石體,使江水殘留在石體表面;冬春季節厚厚的冰層復蓋了整個江面,隨著太陽升起、溫度升高,表層的冰開始融化,融水滲入石體。殘留在石體的江水在高強度、長時間的太陽照射下(藏東地區,水和空氣中塵埃雜質含量少,太陽輻射強度大。各地平均年日照時數在2180~2700小時之間,比我國東部同緯度的長江流域要高出30%,太陽總輻射量在5800~7000×106J/㎡之間, 5月總輻射量最高,月總輻射量達607~754×106J/㎡),蒸發後水中礦物質氧化、沉澱並滲入石頭表皮,在表皮形成一層氧化膜,經過千萬年的日積月累,滲入石皮的氧化膜漸漸變厚,形成了淡淡的黃色,而石表凹進去的部位易滯留更多的江水,沉積更多的礦物質元素,在陽光的強照射下,往往形成顏色更深的橘色,這樣石頭凹凸有致、顏色深淺不一,石表就形成了明顯的紋路。然而令人可惜的是,常年在水下,終年受不到陽光照射的石頭,上色很難。故質優、色艷、具有觀賞價值的石頭僅為浮出水面的那部分。另外,藏東地區日溫差大,有時晝夜溫差高達50度,中午驕陽似火,夜晚寒氣逼人,石頭也隨氣溫的升降而熱脹冷縮,極易形成開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