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額紅尾鴝

藍額紅尾鴝

藍額紅尾鴝是一種鳥類動物,屬於鶲科,主要為留鳥,具有明顯的垂直遷移現象,部分亦進行小距離的水平遷徙。

基本信息

藍額紅尾鴝中文名:藍額紅尾鴝
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鶲科→紅尾鴝屬
拉丁名:Phoenicurusfrontalis
英文名:Blue-frontedredstart
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否
Iucn2003:LC.IUCN2003:Notlisted

體形介紹

體重♂15-25g,♀14-20g;體長♂140-165mm,♀142-155mm;嘴峰♂10-12mm,♀10-12mm;翅♂82-90mm,♀78-88mm;尾♂67-78mm,♀64-75mm;跗蹠♂21-25mm,♀21-25mm。雄鳥夏羽前額和一短眉紋輝藍色,頭頂、頭側、後頸、頸側、背、肩、兩翅小覆羽和中覆羽以及頦、喉和上胸概為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其中小覆羽和中覆羽較深呈暗藍色,腰、尾上覆羽和下體餘部橙棕色或棕色,兩翅飛羽和大覆羽暗褐色,羽緣淡褐色,中央尾羽黑色,外側尾羽橙棕色或棕色具寬闊的黑色端斑。冬羽和夏羽大致相似,但頭頂至背等黑色部分各羽均具棕色羽端,兩翅覆羽和飛羽亦具寬闊的棕色羽緣。雌鳥頭頂至背棕褐色或暗棕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栗棕色或棕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外側尾羽栗棕色具黑褐色端斑。眼圈棕白色,兩翅褐色具棕黃色羽緣。頭側、頸側、頦、喉、胸淡棕褐色,腹至尾下覆羽橙棕色。虹膜暗褐色,嘴、腳黑色。

遷 徙

主要為留鳥,具有明顯的垂直遷移現象,部分亦進行小距離的水平遷徙

生 境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4200m的亞高山針葉林和高山灌叢草甸,尤以林線上緣多岩石的疏林灌叢和溝谷灌叢地區較常見,冬季多下到中低山和山腳地帶。

體 型

體重♂15-25g,♀14-20g;體長♂140-165mm,♀142-155mm;嘴峰♂10-12mm,♀10-12mm;翅♂82-90mm,♀78-88mm;尾♂67-78mm,♀64-75mm;跗蹠♂21-25mm,♀21-25mm。

食 性

主要以甲蟲、蝗蟲、毛蟲、螞蟻、鱗翅目幼蟲等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

習 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在溪谷、林緣灌叢地帶,也頻繁出入於路邊、農田、茶園和居民點附近的樹叢與灌叢中,不斷地在灌木間竄來竄去或飛上飛下。停息時尾不斷地上下擺動。除在地上覓食外,也常在空中捕食。

繁 殖

繁殖期5月末至8月初。通常營巢於地上倒木下或岩石掩護下的洞中,也在倒木樹洞、岸邊和岩壁洞穴中營巢。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和枯草構成,內墊有毛髮和羽毛。營巢由雌鳥承擔,雄鳥常站在巢域中灌木上鳴唱。每窩產卵3-4枚。卵暗粉紅白色、被有淡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4-21mm×11-15mm。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種群與保護

藍額紅尾鴝在我國主要見於西南地區,種群數量不甚豐富。

野外鑑別特徵

小型鳥類,體長14-16cm。雄鳥前額和一短眉藍色,其餘頭頸、背和頦、喉、胸概為黑色沾藍,兩翅暗褐色,其餘上下體羽橙棕色。中央尾羽黑色,外側尾羽具黑色端斑。雌鳥上下體羽均暗褐色沾棕,但下體和兩翅、尾以及腰部稍淡。眼周有一明顯的白圈。外側尾羽亦具黑色端斑。歐亞紅尾鴝和赭紅尾鴝外形、大小和羽色均與本種很相似,但歐亞紅尾鴝和赭紅尾鴝頭頂至背分別為灰色和黑灰色而不沾藍色,外側尾羽均無黑色端斑黑喉紅尾鴝雖與本種亦相似,但頭頂至背為灰色,外側尾羽無黑色端斑,明顯與本種不同,野外不會混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