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喜鵲[雀形目鴉科動物]

灰喜鵲[雀形目鴉科動物]
灰喜鵲[雀形目鴉科動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灰喜鵲(學名:Cyanopica cyana):屬雀形目、鴉科的中型鳥類。外形酷似喜鵲,但稍小。體長33-40厘米。嘴、腳黑色,額至後頸黑色,背灰色,兩翅和尾灰藍色,初級飛羽外翈端部白色。尾長、呈凸狀具白色端斑,下體灰白色。外側尾羽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 棲息於開闊的松林及闊葉林,公園和城鎮居民區。雜食性,但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昆蟲及幼蟲,兼食一些植物果實及種子。 分布於西班牙半島,法國,蒙古北部,阿穆爾河流域至朝鮮半島,日本。中國東北至華北,西至內蒙古,安徽省六安市月亮島上,山西,甘肅,四川以及長江中、下游直至福建。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灰喜鵲 灰喜鵲

灰喜鵲的前額到頸項和頰部黑色閃淡藍或淡紫藍色光輝;喉白,向頸側和向下到胸和腹部的羽色逐漸由淡黃白轉為淡灰色;翕部和背部淡銀灰到淡黃灰色,腰部和尾上覆羽逐漸轉淺淡。翅淡天藍色,最外側兩枚初級飛羽淡黑色,其他的初級飛羽(6枚)在外翈變為白色,因而在翅膀折合起來時形成一個長形的近末端的白斑,飛羽的羽軸淡黑色;尾羽淡天藍色,兩枚中央尾羽具寬形白色端斑,其餘尾羽的末端僅具白色邊緣,尾羽下面淡藍灰色。虹膜暗褐到淡褐黑;嘴、跗蹠和趾黑色。

幼鳥:體色大多數是較暗和較褐而且有較淡的羽緣。頭頂暗黑淡牛皮黃色的羽緣致使頭頂具魚鱗狀斑;翅上覆羽和最內側次級飛羽淡灰褐到淡褐藍色且具顯著的淡黃端斑;外側尾羽狹窄具白端斑,第一次換羽時曾見到過中央兩枚尾羽較狹窄而柔軟僅及鄰近尾羽的一半,隨著生長則中央尾羽生長超過外側尾羽的長度。

體重♂73-132g,♀76-100g;體長♂326-418mm,♀335-380mm;嘴峰♂24-29mm,♀23-28mm;翅♂130-192mm,♀132-190mm;尾♂185-256mm,♀194-243mm;跗蹠♂36-40mm,♀33-41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的次生林和人工林內,也見於田邊、地頭、路邊和村屯附近的小塊林內,甚 至出現在城市公園中的樹上。平原和低山鳥類,常見於道旁、山麓、住宅旁、公園和風景區的稀疏樹林中,在長白山,夏季有時也沿公路或河流上到海拔1700米的原始針葉林帶。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小群活動,有時甚至集成多達數十隻的大群。秋冬季節多活動在半山區和山麓地區的林緣疏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中,有時甚至到農田和居民點附近活動。經常穿梭似地在叢林間跳上跳下或飛來飛去,飛行迅速,兩翅扇動較快,但飛不多遠就落下,不做長距離飛行,也不在一個地方久留,而是四處遊蕩。一遇驚擾,則迅速散開,然後又聚集在一起。活動和飛行時都不停地鳴叫,鳴聲單調嘈雜,彼此通過叫聲進行聯繫和維持群體的一致性。北方亞種多棲息於針葉林內,冬季結成大群向平原地帶移動;長江流域一帶則到處都分布,這一帶的灰喜鵲常在人類活動的地方出沒,無明顯移動現象。灰喜鵲平時喜歡對成小群活動,常與八哥、烏鶇和其它小型鴉類混群。鳴聲宏亮且粗厲,無韻律。北方亞種多食林中害蟲,南方亞種雜食性極強。

灰喜鵲是中國最著名的益鳥之一。常十餘只或數十隻一群,穿梭於樹林間,不喜久留,似游擊式活動,驟然成群飛向這裡,又突然飛向別處。不甚畏人,遇驚嚇時一鬨而散。灰喜鵲食性雜的鳥類,但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步行甲、金針蟲、金花蟲、金龜甲,鱗翅目的螟蛾、枯葉蛾、夜蛾、膜翅目的螞蟻、胡蜂,雙翅目的家蠅、花蠅等昆蟲及幼蟲,兼食一些喬灌木的果實及種子。

灰喜鵲和喜鵲一樣,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吉祥之鳥,但和喜鵲一樣,它們也是非常兇猛和極具攻擊性的鳥類,經常盜吃其它鳥的小鳥及卵。灰喜鵲與喜鵲的差別在於體型小,喜鵲在地上運動方式與烏鴉相似為走步,偶爾跳躍前行;而灰喜鵲一般像麻雀一樣跳躍運動,很少走步。

灰喜鵲能在果園、人工林內捕食種類害蟲,在中國一些經濟林較集中的地方,引進灰喜鵲用來保護經濟林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  

分布範圍

分布於西班牙半島、葡萄牙、法國、俄羅斯、蒙古北部、阿穆爾河流域至朝鮮半島,日本。從中國東北至華北,西至內蒙古,山西,甘肅,四川以及長江中、下游直至福建。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多營巢於次生林和人工林中,也在村鎮附近和路邊人行道樹上營巢,有利用舊巢的習性,有時也利用烏鴉廢棄的舊巢。通常置巢於楊樹、山丁子樹、榆樹、幼松樹等中等高度的喬木枝杈間。巢距地高2-15mm。巢較簡單,呈淺盤狀或平台狀,主要由細的枯枝堆集而成,其間夾雜有草莖、草葉,內墊有苔草、樹葉、麻、樹皮纖維、牛毛、狍子毛、豬毛等獸毛。雌雄親鳥共同築巢,巢的大小為外徑17-18cm,內徑11-12cm,高20cm,深0-7cm。每窩產卵4-9枚,多為6-7枚。卵為橢圓形,灰色、灰白色、淺綠色或灰綠色,布滿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9-21mm×24-28mm,重5.5-7g。雌鳥孵卵,孵化期15±1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留巢期19±1天。

灰喜鵲營巢由雌雄二鳥共同進行,由雌鳥孵卵、雌雄親鳥共同哺育幼鳥。

灰喜鵲在中國北京營巢的樹種多為較高的楊樹、刺槐等。巢多築於樹冠中上部的主側枝交叉處,也有一部分巢築在較低的小側枝與主幹處。巢距地面3~12 m。

灰喜鵲巢的外形呈平台狀,微有凹陷,巢外部主要成分為枯樹枝、枯雜草、塑膠布、墩布條,巢內主要成分為小細枝、麻線、纖維、獸毛、羽毛等。 4.灰喜鵲每巢平均產卵7粒左右,灰喜鵲的卵產齊之後再進行孵卵,卵的平均重量為5g。

在育雛期觀察,當有人上樹測雛鳥的體重時,灰喜鵲便發出“喳,喳”的鳴叫聲。周圍其他的灰喜鵲一起飛來,往往一齊“喳、喳”地叫個不停,說明灰鵲有群棲、種內互助和結群的特性。

在育雛期,親鳥為保持巢內清潔,雛鳥排泄糞便時,親鳥常用嘴接住銜於巢外,使雛鳥健壯成長。

灰喜鵲成鳥一般在夏季天剛剛亮時就活動。在育雛時餵鳥時間來看,灰喜鵲成鳥10分鐘就要餵幼鳥一次,它的活動範圍在方圓3公里左右。

1.

灰喜鵲營巢由雌雄二鳥共同進行,由雌鳥孵卵、雌雄親鳥共同哺育幼鳥。

2.

灰喜鵲在中國北京營巢的樹種多為較高的楊樹、刺槐等。巢多築於樹冠中上部的主側枝交叉處,也有一部分巢築在較低的小側枝與主幹處。巢距地面3~12 m。

3.

灰喜鵲巢的外形呈平台狀,微有凹陷,巢外部主要成分為枯樹枝、枯雜草、塑膠布、墩布條,巢內主要成分為小細枝、麻線、纖維、獸毛、羽毛等。 4.灰喜鵲每巢平均產卵7粒左右,灰喜鵲的卵產齊之後再進行孵卵,卵的平均重量為5g。

4.

在育雛期觀察,當有人上樹測雛鳥的體重時,灰喜鵲便發出“喳,喳”的鳴叫聲。周圍其他的灰喜鵲一起飛來,往往一齊“喳、喳”地叫個不停,說明灰鵲有群棲、種內互助和結群的特性。

5.

在育雛期,親鳥為保持巢內清潔,雛鳥排泄糞便時,親鳥常用嘴接住銜於巢外,使雛鳥健壯成長。

6.

灰喜鵲成鳥一般在夏季天剛剛亮時就活動。在育雛時餵鳥時間來看,灰喜鵲成鳥10分鐘就要餵幼鳥一次,它的活動範圍在方圓3公里左右。

亞種分化

灰喜鵲(10亞種)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
1. 灰喜鵲指名亞種 Cyanopica cyana cyana
2. 灰喜鵲興安亞種 Cyanopica cyana palliscens
3. 灰喜鵲東北亞種 Cyanopica cyana stegmanni
4. 灰喜鵲甘肅亞種 Cyanopica cyana kansuensis
5. 灰喜鵲華北亞種 Cyanopica cyana interposita
6. 灰喜鵲長江亞種 Cyanopica cyana swinhoei
7. 灰喜鵲蒙古亞種 Cyanopica cyana yanus
8. 灰喜鵲日本亞種 Cyanopica cyana japonica
9. 灰喜鵲高麗亞種 Cyanopica cyana koreensis
10. 灰喜鵲四川亞種 Cyanopica cyanus formosae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但自21世紀的20多年來,由於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以及環境污染等因素,致使灰喜鵲的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不少地方已難以見到了。一些地區已將它列為地方重點保護鳥類。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動物的世界6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這些動物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