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由來
明弘治年間,進士藍章從乳山遷至即墨藍家台子,後遷此地,葬父於此並居住,因傳說曾有鳳凰在此落過,故名棲鳳莊。明嘉靖年間,藍章之子藍田又中進士,藍家名聲大振,遂改為現名。該村包括北橋子、福泰庵兩個自然村,現有161戶,487人,主要有藍、矯、畢姓氏,藍姓占90%以上。藍姓中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藍章、藍田的後裔;另一部分藍姓的先祖在明永樂年間從小雲南(山西大同以南)嘎嘎縣大槐樹裡頭遷此定居。
政區人口
南鄰華陽社區、西接棗行社區、北靠嶗山水庫和著名的華樓山,東望涼泉新苑和畢家社區。2004年有161戶,487人。
社區特色
遺址及傳說頗豐。社區西的華樓山巔有一峰突兀,盤石壘疊,四面峭削,高數十丈,上如平台,有松、桃各一株。
華樓山雖不甚高,然周圍奇峰凌雲、清泉古洞、蒼松翠竹,景色如畫。明嘉靖朝撫軍趙賢讚譽之餘題書“海上名山第一”;元尚書王思誠曾品為十四景,即:清風嶺、王喬崮、聚仙台、翠屏岩、迎仙硯、高架崮、玉皇洞、凌煙崮、玉女盆、虎嘯峰、碧落岩、南大門、松風口、名陽洞。華樓宮位於華樓山巔,是嶗山地區僅次於太清宮的道教聖地,元泰定二年(1325)全真教華山派道士劉志堅創建,有老君、玉皇、關帝等殿堂各3間及客堂、道舍等。古木有胸徑數圍的銀杏、松柏等20餘株,茂竹成林,遍布宮之四周。華樓宮內外刻石之多,居嶗山之首,多為元、明、清之作,其中30餘處出自丘長春、劉志堅之手,亦有陳沂的題銘。
社區西山澗有華陽書院,據明崇禎年間《嶗山志》(黃宗昌撰)載:“據山之半,少司冠藍公建置於此。”藍公即藍章,官至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明正德十二年(1517)告退歸里,來此結居,自號“大勞山人”,教子藍田攻讀,其後世多就讀於此,至清道光年間廢棄。書院占地畝余,因處地高且景色秀麗,取名“望月樓”、“紫霞閣”,周圍石刻較多,如松關、天然碑、枕石漱流、曲水流觴、談經地等。
藍家莊社區南原是藍田祖父藍銅的陵墓,是奉敕建造的,墓堆軒昂,甬道森嚴,道兩旁石人石馬夾道肅立,入口處有宏偉高大的門樓聳立,它的兩邊有木刻對聯,上聯是:糯卷玄焚後代遺傳八九代,下聯:子榮孫貴蒙恩歸還百千年。墓地內松柏、楊樹等古木參天,綠蔭遮地。由此向東看,遠處有一名叫錐錐崮的山峰似筆,其南有山峰像筆架,近處五龍河東岸土丘上有一巨石酷如硯台,據此,藍章將父葬於此寶地。可惜隨著歲月跌宕及文化大革命的“洗禮”,墓地古蹟已蕩然無存了。
藍家莊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藍家莊成為青島地區地下黨組織的重要活動據點,民眾積極參加抗日游擊隊。1947年4月成立的藍家莊黨支部帶領民眾同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時年夏,中共嶗山工委充實區級領導班子,支部書記藍孝感(化名劉鎮山)任大嶗區區長,支部委員藍信照、藍孝烈分別擔任區隊副和聯絡員,他們上任後,仍以原有公開身份住在自己家中,秘密開展地下工作,為青島的解放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愛國人士藍孝輝曾任台灣國民黨海軍少將,現已退休,曾多次回家鄉尋根問祖,並為祖國的統一大業積極努力。
經濟狀況
藍家莊現有耕地297畝,山嵐755畝,荒山綠化率達70%以上。社區大力發展果品生產,種植櫻桃、桃、棗、杏、山楂、李等果樹,每到春天,果林掩映,花香四溢,從春到秋鮮果不斷,吸引不少遊人來此品果休閒。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櫻桃節,社區成為郊遊的熱點,社區居民也獲得了豐厚的收入。2004年,社區收入達到1100萬元,人均5195元。
社會事業
社區投資15萬餘元,硬化了社區裡的路面、安裝了路燈,建了黨員青年活動室、婦女之家和人口學校;出資為居民辦理了大病統籌醫療保險,為60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補貼。社區與駐地部隊結成文明共建對子,並與棗行社區和部隊共同出資修建了一條長630餘米、寬6米水泥面的“魚水路”。社區里計畫生育、婦女工作、綜合治理、共建等工作成績突出,多次受到上級表彰獎勵。社區重視教育事業,在上級和有關單位的支持下,與周圍辦學社區一起投資興建了高標準的華樓海爾國小,並配備了比較現代化教學設施,形成了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