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喉擬啄木鳥

藍喉擬啄木鳥

藍喉擬啄木鳥全長約170毫米。額斑後面綴以金黃色,額斑與枕斑間具黑色橫帶。眉紋、頭側、頦、喉亮銅藍色,下喉兩側基部各具一朱紅色點斑。上體草綠,背、肩沾橄欖黃色。翼褐黑色,外側覆羽沾藍。尾羽深草綠。下體淡黃綠色,散綴以銅藍色。棲於1600米以下的山谷、丘陵及壩區多榕樹的闊葉林、村寨旁。多單個活動。食以榕樹果為食。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圖)藍喉擬啄木鳥藍喉擬啄木鳥

中 文 名:藍喉擬啄木鳥
物種分類:鳥類→鴷形目須鴷科擬啄木鳥屬

拉 丁 名:Megalaima asiatica
英 文 名:Blue-throated Barbet
屬中文名:擬啄木鳥屬
國內分布:國內分布於雲南西部、中部、南部和東南部,以及貴州廣西
國外分布: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印度尼西亞

藍喉擬啄木鳥分布圖藍喉擬啄木鳥分布圖

經濟用途: 此鳥易飼養,是觀賞鳥類,羽毛美麗。

體型: 體重♂70-87g,♀70-90g;體長♂199-231mm,♀205-227mm;嘴峰♂22

藍喉擬啄木鳥藍喉擬啄木鳥
-25mm,♀23-26mm;翅♂100-106mm,♀99-104mm;尾♂68-76mm,♀62-75mm;跗蹠♂24-27mm,♀24-26mm。

物種概述

(圖)藍喉擬啄木鳥藍喉擬啄木鳥

描述:中等體型(20厘米)的綠色擬啄木鳥。特徵為頂冠前後部位緋紅,中間黑或偏藍。眼周、臉、喉及頸側亮藍色。胸側各具一紅點。 虹膜-褐色;嘴-灰,嘴峰黑;腳-灰色。 叫聲:常於樹頂不動,發出連續的、快速重複的took-a-rook, took-a-rook叫聲。 分布範圍:印度至中國南部及東南亞。 分布狀況:常見留鳥於西藏東南部、雲南南部及西南部的低海拔熱帶常綠林次生林。為西雙版納(雲南南部)最常見的擬啄木鳥。指名亞種分布在雲南瀾滄江以西,並可能於西藏東南部;davisoni為瀾滄江以東地區的留鳥。習性:常見以小群在果樹尤其是無花果樹上取食。

形態描述

(圖)藍喉擬啄木鳥藍喉擬啄木鳥

額朱紅色,其後為金黃色,具一藍色或黑色橫帶位於頭頂;枕朱紅色,頭頂前部、下嘴嘴基亦為朱紅色;下喉兩側還各具一朱紅色點斑。頭頂紅色兩邊還各有一黑色縱紋;眉紋、頭側、頦和喉亮銅藍色。上體草綠色,後頸較鮮亮;背、肩沾橄欖黃色,兩翅黑褐色,但翅表面亦為草綠色,且較背深暗。外側覆羽沾藍色,初級飛羽黑色,除第一至第二枚初級飛羽外,其餘初級飛羽外翈基部藍綠色,端部淡黃色;尾羽深草綠色,胸、腹等下體淡黃綠色,微綴銅藍色。虹膜褐色或紅褐色,眼周裸露皮膚橙色,嘴角褐色或角綠色,先端近黑色,基部淡黃色,腳和趾灰綠色或黃綠色,爪黑色。

野外鑑別特徵:小型鳥類,體長20-23cm。前額至頭頂鮮紅色,其上有一寬闊的黑色橫帶,將此紅色分為前後二塊;頭側、頦、喉藍色,下喉兩側各具一紅色點斑。上體草綠色,下體淡黃綠色。野外特徵極明顯,容易識別。

生活習性

(圖)藍喉擬啄木鳥藍喉擬啄木鳥

遷徙: 留鳥

生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中低山地、丘陵、溝谷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中,也出現於林緣和村邊喬木樹上。

食性: 主要以榕樹和其他樹木果實、種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昆蟲和其他動物性食物。

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亦見成小群在一起覓食,特別是在食物較為豐富的地方。食飽後多隱藏在喬木樹冠層枝葉叢間,並不斷發出‘哥多羅、哥多羅、哥多羅……’清脆而響亮的叫聲。

物種繁殖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於茂密的森林中樹上,有時也在有稀疏喬木樹的林緣和農田地邊樹上營巢,為洞巢,由親鳥自己鑿洞為巢,通常選擇死樹或腐朽的樹木鑿洞。洞口距地高3-15m。每窩產卵3-4枚,有時多至5枚。卵白色,大小為27-30mm×19-22mm。雌雄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種群保護

藍喉擬啄木鳥僅分布於我國西南部分地區和南部廣西,分布區域狹小,種群數量不普遍,應加強保護。

資料擴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