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
《社會階級間的負債》(1883年),《民俗論》(1906年),《事實的挑戰及其他》(1916年)
思想背景
斯賓塞的實證主義和自由放任思想,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基督教神學理論以及美國社會政治新思潮。
主要學術思想
社會是一個由個人組成的群體,其中存在的合作與對抗決定著人類文明的存在和發展;社會的不平等是自然的狀態和文明發展的必要條件;財產和社會地位的競爭導致有益的結果:消滅不適應者,保持種族興盛和文化繁榮。社會科學對民俗的研究,與生物學對細胞的研究具有同樣的意義,一切社會制度還原為最基本的因素就是民俗和民德;風尚是指人們在追求滿足自己需要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行為方式,個人層面上叫習慣,群體層面上叫風尚。民族風尚包括一切標準化的行為方式,其形成原因有兩類因素:各種利益之爭(生存競爭中的保衛和進攻);人類行為的四種主要動機——食慾、性慾、虛榮心和逃避恐懼的心理(其基礎在於利益);風尚不是人的自覺意志的產物。社會的發展只是生物進化的一種形式,在於內群體間和外群體間的爭鬥和競爭;同一類習俗標誌著同一個種族;內群體中存在一種團結的合作關係;和外群體之間是一種敵對關係(民族中心論)。應當反對任何形式的人為或國家法律對社會生活的干預,社會整體運行的機制就是競爭,社會是競爭著的群體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