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慶恩

工作積極認真,1952年被魯山縣委評為模範工作者。 1958-1965年,先後在張掖地委,武威地委組織部、統戰部、地區民委任幹事、秘書、副主任。 1982年調任地區農機局黨組書記、局長。

又名建勛,品三,嵩山,筆名蔚。男,1931年10月生,河南省魯山縣人。學習於北京農機化學院,任職於甘肅省武威地區農機局黨組書記、局長,兼任省企業管理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地區企協會長,農機協會會長,科協常務理事,現己離休。1949年在魯山縣背孜鄉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工作,先後任該鄉文書、團總支書記、鄉長,瓦屋區公所民政、文教助理員、團委書記、黨委組宣委員等職。工作積極認真,1952年被魯山縣委評為模範工作者。1956年2月奉調帶領許昌地區500多名知青支邊甘肅,在民樂縣當年開墾荒地500多畝,收穫糧食3萬餘斤。次年,調任縣委秘書,注重農村工作和民族工作,調解移民與當地民眾、漢族與少數民族矛盾糾紛多起,加強了民族團結,促進了生產發展。1958-1965年,先後在張掖地委,武威地委組織部、統戰部、地區民委任幹事、秘書、副主任。尤其在民族統戰等工作中成績突出。於1963年“五一”節在北京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同志的接見,併合影留念。1977年後,在地區計委、經委、工會、工辦、行署辦等部門工作,擔任黨組副書記、副主任、主任,兼地區電廠、鐵廠、水泥廠會戰副指揮長和“三辦”主任,在計畫、企管、經濟、工運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實際、卓有成效的工作,狠抓兩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十年使全區工業產值翻了5翻,五年內財政收入增加了2000多萬元。1982年調任地區農機局黨組書記、局長。二十多年來,組織農機化各項工作中大膽開拓,勇於創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僅機械工業就增加產值l億多元,大大地支援了農業生產;尤其是為河西商品糧基地建設,發展農牧業生產,改善農牧民生活等許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成績,也使農機化本身得到了很大發展。重點組織實施了化肥深施、節水及精量半精量播種,旱作節水農業、地膜覆蓋等重大機械化技術和項目,僅1986—1988年,超額完成了農業部下達的農機化綜合增產技術項目,在武威、民勤兩縣推廣小麥、玉米播種面積105萬畝,畝均增產30公斤,每年增產糧食3150萬公斤,三年累計增產9000多萬公斤,金區耕,播、收三個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分別達58%、67%、55%,傳統的耕作方式逐步被現代化生產方式所替代;農業機械不斷向農業生產的產前、產後延伸,農田作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每年為防災減災,都組織5萬多台各類農機具,搶收掄種、打藥治蟲、抗旱防災、機修梯田,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了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大地減少了災害造成的損失。目前,全區形成了農機計畫調度、使用管理、安全監理、技術監督、科研推廣,教育培訓、修理製造和供應銷售八大管理服務體系,為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和技術支撐,全區農機總動力已達180萬千瓦,拖拉機由原來的3千多台發展為8.8萬台,配套農具14萬部.農用運輸車發展到6.8萬輛,聯合收割機300台。累計培訓各類農機技術人員18萬餘人,從業人員達28萬多人,年均農機經營總收入3.3億元,純收入l億元。農機化裝備水平名列全省14個市、州、地之首。地區農機局多次被上級黨委和政府評為先進單位。他本人在半個世紀的工作中,刻苦學習,不斷更新知識,解放思想,開放搞活,以坦蕩無私.清正廉潔、艱苦樸素的人生追求而深得民眾的認可和好評;以淡薄名利、吃苦耐勞、愛崗敬業、埋頭苦幹加巧幹、求真務實的精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業績,先後在地,省、部,國家級報紙、雜誌等刊物上發表有關思想政治工作,工農業生產、企業管理、農機化、改革開放等方面的論文、文章達180餘篇,多次被國家農業部、省、地黨政部門和業務部門評為先進工作者,受到表彰和獎勵。其傳略已編入《二十一世紀人才庫》、《中華魂 中國百業領導英才大典》、《世界人物辭海》和《世界名人錄》等辭書中,並被吸收為協會會員,聘為理事和研究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