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魯山縣位於河南省西部,伏牛山東麓,東臨煤城平頂山,北接省會鄭州,西與洛陽相望,南與南陽毗連。
基本情況
總面積2407平方公里,轄五鎮十七鄉,554個行政村。西南北三面環山,西高東低,山脈連綿,河流縱橫,東向開口與黃淮平原相連。水資源比較豐富,發源於石人山東麓的大沙河,由西向東貫穿全境,全縣水資源總量9.4億立方米;地處北亞熱帶和南暖溫帶交叉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適宜各種植物生長,冬不嚴寒,夏不酷熱。
歷史沿革
魯山縣歷史悠久,夏商時,魯山縣初稱魯縣,後改稱魯陽,春秋時屬鄭,後來隸楚。楚肅王三十年(公元前374年),魏伐楚取魯陽,魯陽屬魏,兩漢時,歸南陽郡。三國時,屬魏,晉代,屬南陽國,南北朝永初年間,屬南朝宋。公元487年,孝文帝南巡,置魯陽鎮。太和十八年,改為荊州,又稱廣州。太和二十二年。置魯陽郡。隋大業初,置魯縣。唐武德四年,置魯州。貞觀元年,廢州,置魯山縣,隸屬伊州。貞觀八年,始屬汝州。至明洪武初,屬南陽府。成化十二年直至清末屬汝州。民國三年,屬河南河洛道,民國二十一年到三十六年,屬河南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後隸屬許昌,1983年歸平頂山市轄。
風景景觀
魯山地貌多姿,風景秀麗,古蹟頗多。這裡是春秋思想家墨子的故里,至今仍保留著先哲的活動遺蹟。古木參天的商余山,是唐代大詩人元結(字次山)的誕生地,詩人仙逝,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親為撰文書碑。顏碑至今保存完好,顏碑亭矗立於魯山第一高中園內綠樹掩映之中,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魯山是宋代名將牛皋的故鄉,是清代大俠買壯圖的棲身地,至今仍傳頌著他們石破天驚的佳話。
古今聞名的"魯山獨秀"、"沙讓雙澄"、"南華夜月"、“大勝曉鍾”、“皇女溫泉”、“黑山回照”、"商余買藥"、"琴台善政"等魯山八大名勝以其俊逸的風韻為海內外人士所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