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薛城區北臨城國小始建於1906年,時值清末光緒32年,是在廢科舉、興新學的形勢下創辦的初等國小堂。創建人是王玉珍,學校設在北臨城馬王廟,即現址。課程設定為國文、修身、算數、音樂、體育、美術、勞作。教室內設有規範的課程表、作息制度、點名冊。辛亥革命後隸屬滕縣教育局管理,命名為滕縣第四國民國小。學校發展為六個班的完全國小,在校學生有300人。七七事變後,日軍占據臨城,北小辦學間斷七年。1947年學校複課,校址仍在北小,名為臨城鎮中心國民國小,郭殿彬任校長,辦學規模12個班,在校學生500多人。1948年學校又停辦。只停了幾個月,學校就恢復了。那時已經解放,北臨城就成了國辦國小。1960年棗莊成立小市後,定名為棗莊市北臨城國小。1961年定為山東省重點國小,孫思慎任校長,並作為全國先進單位的代表,出席國群英會,受到國務院和山東省的嘉獎。
辦學條件
薛城區北臨城國小坐落於光明西路,現占地近30畝,有四座教學樓,一座辦公樓,兩座綜合樓,一座高標準的幼稚園,一個200米環形綜合運動場,校舍總建築面積8565平方米。現有教學班40個,在校學生5000人,教職工240人。
辦學成果
在百年的滄桑巨變中,北臨城國小幾多輝煌。歷任領導集體,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學校狠抓規範化管理,民主決策,科學治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先後被命名為:山東省少年兒童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山東省二級檔案管理先進單位、市規範化學校、市首批教學工作示範學校、市現代教 育技術試點學校、市藝術教育示範學校、市德育工作規範化學校、市國小教學先進單位等,並先後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實驗。建校以來,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目前是桃李滿天下,黨政高幹、專家學者遍布各行各業國內國外。
文化傳統
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今天,北小人更是開拓進取。學校遵循教育規律,積極規範辦學行為,深入落實素質教育,以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為辦學宗旨,大力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切實落實素質教育,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學校發展思路。學校高度重視教師的專業成長,支起教師成長的兩個翅膀,就是實踐和理論。我們多措並舉,分層要求,全面推進,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全面發展。在學生的發展上注重德育為首,抓一“大”、一“小”。“大”就是要懂大道理,要知道做人的準則、要學習傳統美德。“小”就是從小事抓起,從小事做起,就是“勿以善小而不 為”。同時開展多個主題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一是開展讀書活動,建立“書香校園”,“和美校園”。 著力打造有深度、有內涵、有特色的閱讀活動。積極開展文學社、作文比賽、手抄報等活動,促進學生讀與寫的有機結合。 目前學生人人書包中有書,班級有圖書架,學校有大閱覽室。學校讀書的氛圍初步形成,學生讀書的興趣初步養成。二是開展陽光體育活動,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提高對體育運動的認識。實行“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深入開展快樂課間活動。課間的體育活動內容可以是跳皮筋、跳繩、踢毽子、擲沙包、打籃球、桌球等其它小遊戲。開展以年級組、班級為單位組建體育特長活動小組,如跳繩小組、桌球隊、籃球隊、輪滑隊、武術隊等。三是開展藝術教育,辦學校藝術節。以各類藝術活動為載體,紮實開展學生素質教育,抓好學校器樂小組、書法、繪畫等一些興趣小組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的興趣與特長,提高學生的藝術特長和競技水平。四是重視科技教育,進行科學啟蒙。學校以深化科技活動創新為主線,開展學校科技讀書、製作活動。通過“我是小小科技迷”等主題活動,加強學校科技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回望百年,風雨滄桑育英才,世紀風流書華章。一百年來,一代代北小人視教書為己任,視育人為天職,視教學質量為生命,在北小這塊沃土上辛勤耕耘,無私奉獻,收穫著沉甸甸的理想。
百年北小,薪火相傳。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北小人將繼續弘揚北小精神,傳承百年精華。我們相信只要上下一心,負重拼搏,與時俱進,就能再創北臨城國小教育教學工作的新局面,我們有信心把北小的教育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