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殼二孢

蕎麥殼二孢,屬殼霉目,殼霉科,拉丁名為Ascochyta fagpyri。

蕎麥殼二孢

拉丁綱名Fungi Imperficti
中文綱名半知菌綱
拉丁目名Sphaeropsidales
中文目名殼霉目
拉丁科名Sphaeropsicaceae
中文科名殼霉科
拉丁名Ascochyta fagpyri
中文名蕎麥殼二孢
定名人Bres.
參考文獻Sphaeropsicaceae

相關連線

禾草殼二孢葉斑病

病名 禾草殼二孢葉斑病
症狀 葉斑起初為小形,紫褐色、朱古力褐色,而後病斑擴大,中央退色呈乾草色。病斑中央出現褐色、黑色、磚紅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菌

殼二孢屬半知菌亞門。1.大麥殼二孢(Ascochyta hordei Hara)分生孢子器球形、近球形,薄壁,有孔口,生於葉上面,突出,直徑100-170微米;分生孢子淡黃色、黃綠色或近於透明,柱狀,末端圓形,1-2個隔,16-22微米×4.8-6.2微米。寄生在雀麥屬、羊茅屬、絨毛屬、梯牧草屬、針茅屬的若干種植物上。2.高粱殼二孢(Ascochta sorghi sacc.),異名:禾生殼二孢(A.graminicola Sacc.)。分生孢子器近球形,突出,有孔口,直徑90-140微米,金褐色至黑色,孔口處顏色深;分生孢子大小不一,卵形至近柱形、紡錘形,11-21微米×1.6-4.0微米。

寄主範圍

寄生在冰草屬,剪股穎屬、須芒草屬、燕麥草屬、燕麥屬、臂形草屬、拂子茅屬、鴨茅屬、發草屬、披鹼草屬、羊茅屬、香草屬、絨毛草屬、大麥屬、蝟草屬、黑麥草屬、臭草屬、亂子草屬、黍屬、 洽草屬、早熟禾屬、黑麥屬、狗尾草屬、細垣麥屬、高梁屬、針茅屬、小麥屬、三毛草屬的若干種上。

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休眠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殘體上或種子上度過逆境。氣候濕潤時形成器孢子,並由孔口中湧出呈卷鬚狀,借水滴、流水、刈草機和人的活動等傳到健葉上,常由刈傷口處侵入。分生孢子器形成於死葉上。此病在整個生長季均可發生,頻繁降雨或灌溉有利於此病的流行。刈草頻繁有利於此病發生。
分布與危害 大約有20餘種殼二孢侵染禾本科牧草。此病為常見病,但危害不重。

防治方法

1.不宜低刈 留茬高度應在4cm以上。2.科學施肥 根據配方,提供充分營養,以利快速生長,可促進草地康復。3.播種健康種子 加強種子檢驗,防止由國外或外地傳入此病。4.刈頻適度 不宜刈剪頻繁,以減少根頸侵染。5.藥物保護 對草坪及科研地可用以下藥物保護:氯苯嗪、放線酮、克菌丹、百菌清、甲基托布津 代森錳鋅混劑、甲基托布津—福美雙混劑、三唑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