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柄鏽菌是轉主寄生真菌。夏孢子和冬孢子階段寄生禾本科植物上。生長季內,夏孢子堆不斷產生夏孢子,隨氣流傳播到其他植株上發生侵染。生長季後期產生冬孢子越冬。
症狀
植株地上部分均可受侵染,而以莖稈和葉鞘發生最重。病部出現較大的、長圓形皰斑,以後此處的寄主表皮破裂,露出粉末狀孢子堆,初為黃褐色,即夏孢子堆。後期出現黑褐色、近黑色,粉末狀冬孢子堆。病原菌
禾柄鏽菌(Puccinia giaminis Pers.)屬於擔子菌亞門、鏽菌目、柄銹科,柄銹屬。夏孢子單胞,長圓形,黃褐色,表面有小刺,大小21-43微米×13-24微米,有4個芽孔排列在赤道上,有柄但易脫落;冬孢子棒狀,雙胞,分隔處縊縮,棕褐色,下部色較淡,壁光滑,頂壁厚(5-11微米)而側壁薄(1.5微米),頂端圓錐形或圓形,大小35-65微米×13-25微米,柄與冬孢長度相近或更長。禾柄鏽菌因其寄主範圍的差異而劃分為若干個變種,國內對禾草的稈鏽菌變種還有待研究。寄主範圍
冰草屬(Agropyron)、鵝觀草屬(Roegnaria)、披鹼草屬(Elymus)、剪股穎屬(Agrostis)、黑麥草屬(Lolium)、拂子茅屬(Calamagrostis)、看麥娘屬(Alopecurus)、賴草屬(Aneurolepidium)、燕麥屬(Avena)、燕麥草屬(Arrhenatherium)、格蘭馬草屬(Bouteloua)、凌風草屬(Briza)、雀麥屬(Bromus)、野牛草屬(Buchloe)、蒺藜草屬(Cenchrus)、虎尾草屬(Chloris)、薏苡屬(Coix)、狗芽根屬(Cynodon)、鴨茅屬(Dactylis)、龍瓜稷屬(Dactyloclenium)、扁芒草屬(Danthonia)、發草屬(Deschampsia)、馬唐屬(Digitaria)、鹽草屬(Distichlis)、稗屬(Echinochloa)、參屬(Eleusine)、偃麥草屬(Elytrigia)、類蜀黍屬(Euchloena)、畫眉草屬(Eragrostia)、羊茅屬(Festuca)、甜茅屬(Glyceria)、牛鞭草屬(Hemarthria)、香草屬(Hierochloe)、絨毛草屬(Holcus)、大麥屬(Hordeum)、蝟草屬(Hystrix)、洽草屬(Koleria)、鴨嘴草屬(Ischaemum)、李氏禾屬(Learsia)、千金子屬(Leptochloa)、亂子草屬(Muhlenbergia)、芒屬(Miscanthus)、黍屬(Panicum)、雀稗屬(Paspalum)、狼尾草屬(Pennisetum)、虉草屬(Phalaris)、貓尾草屬(Phleum)、蘆葦屬(Phragmites)、早熟禾屬(Poa)、狗尾草屬(Setaria)、細坦麥屬(Sitanion)、高梁屬(Sorghum)、鼠尾黍屬(Sporobolos)、小麥屬(Triticum)、棒頭草屬(Polypogon)、鹼茅屬(Puccinella)、甘蔗屬(Saccharum)、黑麥屬(Secale)大油芒屬(Spodiopogon)、針茅屬(Stipa)、磨擦禾屬(Tripsacum)、玉蜀黍屬(Zea)、結縷草屬(Zoysia)、菰屬(Zizania)的若干種植物可發生桿鏽病。發生規律
禾柄鏽菌是轉主寄生真菌。夏孢子和冬孢子階段寄生禾本科植物上。生長季內,夏孢子堆不斷產生夏孢子,隨氣流傳播到其他植株上發生侵染。生長季後期產生冬孢子越冬。翌年萌發產生擔子孢子(擔孢子)侵染轉主寄主小檗屬(Berberis)和十大功勞屬(Mahonia)植物,在轉主寄生上產生性孢子和銹孢子,銹孢子返回侵染禾本科而完成整個生活史。但是,對於禾本科稈鏽病的流行來說,不必一定要有轉主寄主的存在和參與。春季,則由季風從冬季溫暖的地區傳來夏孢子,就可以發生侵染並造成流行。但是在轉主寄主上發生的有性過程,無疑地也產生許多新的病原菌變種或小種,使抗病的寄主類型喪失抗性,從而增加了抗病育種和防治工作的難度。稈鏽病的流行需要較高的溫度和濕度,發病適溫為19-25℃。夜間氣溫15.6-21.1℃。植株表面有液態水膜時,最適宜夏孢子萌發和侵染。稈鏽菌在潛育期內最適日間溫度為23.9-29.4℃。故多在氣溫較高的地區和季節流行。降雨結露頻繁時,或灌溉的草地上,稈鏽病常發生較重。分布與危害 稈鏽病是禾草常見病,廣泛分布於國內外。為害幾十屬禾本科作物和草。受害較重的有若干種冰草(Agropyron spp.)、早熟禾(poa spp.)、多年生黑麥草(Lolium perenne)、貓尾草(Phleum pratense)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