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珠祥

蔡珠祥

蔡珠祥,男,深圳市城中村拆遷過最牛釘子戶,人稱最牛釘子戶獲,賠1700萬元而名噪一時。在獲賠巨款之後,卻選擇了與妻子張蓮好離婚。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69年,蔡珠祥與年長他3歲的張蓮好成為夫妻,有了一個兒子,全家每月的收入不到30元。1972年,張蓮好又懷孕了,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困難,蔡珠祥決定加入“逃港”大軍,偷渡香港,開始了在外16年的漂泊。蔡珠祥在香港只能從事一些廉價勞動力的工作,洗碗、粘紙盒、做清潔,不過幹得最多的還是建築工,因為掙錢更多,每月300元。生活在一水之隔深圳的張蓮好的日子也不好過。在以宗族關係為紐帶的農村,她作為一個外姓女人,帶著一雙兒女,跟村里人的關係並不好。最多的時候她做了包括清潔工在內的五份工,生活仍艱難坎坷。
1974年,蔡珠祥得到了香港居民身份證。5年後,他又冒險偷渡美國卻陰差陽錯地來到了南美國家厄瓜多,與家人徹底失去了聯繫。在南美的近10年中,蔡珠祥甚至放棄了回國的念頭,與當地人結婚生子。直到有一天,一個廣東華僑告訴他中國已經改革開放,深圳成為經濟特區。1988年,蔡珠祥從南美飛到香港,過境回到深圳。此後,他再沒有見過自己在厄瓜多的孩子。
16年間,蔡珠祥在外漂泊,也許他並不能完全理解妻子在家的艱辛,1982年,張蓮好用自己打工的積蓄和丈夫寄回來的錢,在80平方米的宅基地上建起了一棟兩層小樓。
1990年,蔡珠祥將自家房子加蓋到四層,外牆上貼了光潔的瓷磚。村子裡住滿了外地奔赴深圳的淘金者,滾滾而來的租金讓蔡珠祥覺得漂泊海外打工有多么不值。整個城市的開發改造帶動了蔡屋圍價值的提升,原住民成了最大的獲益者。隨著越來越多擁入的外來租客,村裡的房子也不斷“長高”。

1996年,蔡珠祥和張蓮好花了100萬元,將之前的小樓拆除後重新建起了一幢6層小樓。每月坐地收租總額比原來的萬餘元翻了一倍。他們擁有的深圳市羅湖區蔡屋圍老街坊12號小樓,正是後來建成的京基100大廈的大堂位置所在地。
2003年,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提出要擴建,擴建涉及蔡屋圍原居民的拆遷和安置。深圳市政府決定以擴建為契機,對老圍片區進行整體改造。項目批准立項後,2004年被列為深圳市以及羅湖區的重大項目。蔡珠祥的房子便在拆遷之列。絕大多數村民都簽下了安置補償協定,蔡珠祥成了例外。
2006年9月15日,推土機推進蔡屋圍村時,蔡氏夫婦開始了釘子戶生涯。他們先是要求1.2萬元/平方米的現金補償,遭到拒絕。當補償金專門為他們提高至9000元/平方米時仍不能達成協定。
2007年3月,張蓮好以網名“阿香婆”在網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南方第一高樓之徵地拆遷令我感到弱勢》的文章,拉開了這齣拆遷大戲,很快,他們便聞名全國。在這場拆遷保衛戰中,偌大的工地上只有這幢6層小樓孤獨而倔強地屹立著。夫妻倆可謂“一文一武”。這邊,蔡珠祥拿著《物權法》談判;那邊,張蓮好則用她的近乎偏執的強悍來表示決不妥協的決心。終於,蔡珠祥得到了1700萬的天價補償款,成為中國“最貴的釘子戶”。
多數蔡屋圍村民選擇了物業補償回遷,如今,蔡屋圍村被拆除房屋的原村民都住在原地的大戶型公寓中並年年有巨額分紅,這些村民已成功躋身富翁行列。但是,也處在富翁行列的蔡珠祥和張蓮好卻已經離婚。1700萬被分成四份,蔡珠祥、張蓮好和一雙兒女各一份。

2007年年底,蔡珠祥又買了一套三房兩廳131平方米的房子,購房和裝修總價約200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