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名華五、金聲等。祖籍廣東澄海,出生於泰國,1928年回國。1931-1933年在汕頭《僑聲報》先後任校對、記者和副刊編輯。抗戰時期,先後任廣州《星粵日報》版面設計員,南京《新聞雜誌》、廣東南雄《民生日報》、福建永安《聯合周報》等總編輯,永安《福建中央日報》、南平及上海《東南日報》國際版編輯等,並曾在《東方雜誌》、《新中華》、《國際政治》、《文匯周報》、《人民世紀》、《救亡日報》、《聯合晚報》等發表國際論文和譯述。50年代初,在上海市教育局研究室任科員,並先後參加上海翻譯工作者協會和世界語者協會,為外文學會、日本學會會員,九三學社社員。1961年下放至閘北區和田中學任英、俄語教師。1978年被借調寶山鋼鐵廠技術培訓班任日語教師。1980年進上海社會科學情報所從事英、日、俄文譯校工作,被評為副譯審,1987年退休。譯作約50餘種,主要有:《所謂美國生活方式》、《論基礎與上層建築》、《人民民眾與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合譯,三聯書店,1958年)、《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康德的哲學》、《什麼是唯物辯證法》、《世界主義是奴役各國人民的帝國主義思想》等,《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與自然科學》(合譯)、二十世紀上半葉資產階級社會學史》(合譯)、《新社會學辭典》(合譯)、《信息傳播知識辭典》(合譯),此外參加編寫或合譯的有:《當代國外社會科學手冊》、《蘇聯哲學百科全書》、《英漢經濟管理詞典》、《創造技法手冊》、《媒介、文化與社會》等。(耿戎)————摘於《中國翻譯詞典》(林煌天主編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筆名華五、金聲等。祖籍廣東澄海,出生於泰國,1928年回國。1931-1933年在汕頭《僑聲報》先後任校對、記者和副刊編輯。抗戰時期,先後任廣州《星粵日報》版面設計員,南京《新聞雜誌》、廣東南雄《民生日報》、福建永安《聯合周報》等總編輯,永安《福建中央日報》、南平及上海《東南日報》國際版編輯等,並曾在《東方雜誌》、《新中華》、《國際政治》、《文匯周報》、《人民世紀》、《救亡日報》、《聯合晚報》等發表國際論文和譯述。50年代初,在上海市教育局研究室任科員,並先後參加上海翻譯工作者協會和世界語者協會,為外文學會、日本學會會員,九三學社社員。1961年下放至閘北區和田中學任英、俄語教師。1978年被借調寶山鋼鐵廠技術培訓班任日語教師。1980年進上海社會科學情報所從事英、日、俄文譯校工作,被評為副譯審,1987年退休。譯作約50餘種,主要有:《所謂美國生活方式》、《論基礎與上層建築》、《人民民眾與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合譯,三聯書店,1958年)、《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康德的哲學》、《什麼是唯物辯證法》、《世界主義是奴役各國人民的帝國主義思想》等,《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與自然科學》(合譯)、二十世紀上半葉資產階級社會學史》(合譯)、《新社會學辭典》(合譯)、《信息傳播知識辭典》(合譯),此外參加編寫或合譯的有:《當代國外社會科學手冊》、《蘇聯哲學百科全書》、《英漢經濟管理詞典》、《創造技法手冊》、《媒介、文化與社會》等。(耿戎)————摘於《中國翻譯詞典》(林煌天主編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