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故居
華山路303弄16號三層住宅一幢是中國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 .故居房屋已於1984年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緬懷蔡元培先生的業績,本市中、國小的學生常結隊前往瞻仰。故居建設面積526平方米,花園面積671平方米,系蔡元培先生前租住,房地產的原產權人經輾轉買賣,最終由掛名美商的溢中地產公司盛泮澄(晚清大官僚盛宣懷的第三子)用他的名義為孔祥熙購置,解放後由人民政府代管.繼續歸蔡元培先生親屬居住使用。
現一樓闢為故居陳列館,二樓、三樓居住著蔡元培先生的子女,故居的陳設基本保持蔡元培先生生前的原樣。陳列館建築面積210平方米,展覽分為三大部分:一、“從刻苦攻讀到教育救國”;二、“中國近代教育和科學事業的奠基人”;三、“志在民族革命,醒在民主自由”。同時還展示了他生前使用過的打字機、行李箱等文物。陳列館對學生團體預約參觀免費,學生個人參觀半票,家長攜帶未成年子女參觀的,對子女免票,同時可對青少年舉行18歲成人儀式、入團(隊)儀式等免費提供活動場地和幫助。
華山路303弄16號
建築風格:三層住宅
建築面積:526平方米
花園面積:671平方米
拜謁故居
蔡元培故居
上海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開埠以來的150年中,曾經薈萃了無數的風雲人物。他們的居處也因其主人非同尋常的經歷和成就而充滿了異樣色彩,隨之也便成了歷史的見證。尋訪上海市靜安區名人遺蹟,保護這些歷史的建築,便成為一件非同尋常的很有意義的事情。
上世紀的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由上海市愚園路寓所遷至海格路(今上海市華山路303弄16號)居住。同年11月2日,他帶頭與交通、同濟、暨南、浙江等大學校長黎照寰、翁之龍、何炳松、竺可楨等聯名致電九國公約會議,呼籲採取有效措施,遏止日本對華之侵略,並嚴懲日本違反國際公法,肆意摧毀我國文教機關之暴行……日軍侵占上海後,蔡先生果斷移居香港。
蔡先生故居是一幢黃色花園洋房,外形採用較陡的兩坡屋頂,山牆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構架,深灰色卵石牆面,加上紅瓦屋頂,顯得親切而高雅。整幢建築採用不規則布局,南面有一大片草坪,左側有一間矮小的花房,兩側屋旁植有龍柏、芭蕉、羅漢松、瓜子黃楊和盤槐。整幢房屋占地2.22畝,建築面積526平方米。1984年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屋前有石階扶梯可直登二樓,穿過狹長室內走廊,在走道中間,塑有一座蔡先生半身銅像。會客廳內大部分是蔡先生生前之物,基本保持原貌。在客廳北牆上,懸掛先生中年時代一幀巨幅畫像,目光炯炯,神態嚴肅。牆下置放一隻老式寫字檯,除了文房四寶、花瓶、水盂之外,有一架檯曆撕到公元1868年1月11日,這一天是先生生辰。台上還陳列著各種版本的先生著作,寫字檯旁一隻老式轉椅是先生生前寫作辦公用的。南牆左側掛著一幅油畫,是劉海粟大師當年的作品;右側牆上對稱地懸掛著一幅蔡夫人周峻為先生作的肖像油畫。先生在其空白處題了一首詩:“我相遷流每剎那,隨人寫照洛殊科。惟仰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蔡元培故居
在西牆下懸掛著一張1936年蔡先生和師生在江灣國立音專與蕭友梅校長合影。東牆上掛著1935年先生在國立音專任校長時植松樹照片,東間是藏書室,藏著先生部分著作、書和信件。
1940年3月5日,蔡先生病逝於香港。值得指出的是,他的遺言僅為兩句話:“科學救國,美育救國”。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留給後人的遺訓將深深銘刻在人們的腦海中。蔡元培先生身前自述:律己不苟,責人以寬;無所不容,有所不為;以美育代宗教,倡科學以救國;志在民族革命,行在民主自由。學人亦兼通人。只有當你置身於這幢老房子中,才能體會得出這段自評的含義。
走出了蔡元培故居,回頭再看看這幢三層的住宅,黃色的粉牆,藍色木窗格外顯眼。睹物倍思人,身臨其舍,使我們更加緬懷和思念這位文化名人。
北大校長參觀蔡元培北京故居
2013年12月23日 北大校長參觀蔡元培故居 12月23日,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左二)在北京蔡元培故居內瞻仰“蔡元培先生像”。當日,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參觀北京蔡元培故居,並觀看“蔡元培生平展覽”。北京蔡元培故居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堂子胡同75號,蔡元培1917年至1923年期間租住在此。
上海蔡元培故居——這么近,那么遠
徜徉在這些老建築里,重溫歷史的某個瞬間,走入名家的內心世界,仰望他們的精神風範,故居成為今天我們走近他們、了解他們,乃至與他們“對話”的一扇視窗。
先輩已遠行,我們謹以此種形式,表達對他們的緬懷與尊敬,對歷史和文化的敬畏與傳承。
本期我們將和您一起走進上海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在哪裡?”
“華山路303弄16號,希爾頓酒店對面。”
“這么近?黃金地段啊……好像看到過路牌,沒進去過。”
這樣的對話,在每每提到要去上海蔡元培故居紀念館時,都會發生一次。
近40層高的靜安希爾頓酒店,是改革開放後上海最早引進的五星級外資酒店,北望南京路,南攜淮海路,正是繁華紅塵的中心地。對面的弄堂卻終年幽深安靜,藏著一小片建於20世紀初葉、風格面貌十分相近的英式花園別墅群。蔡元培故居是其中尋常一幢,雖然有路標、紀念館標示牌,稍不留神仍會錯過。
在有2000多萬常住人口的上海,到過且記得住蔡元培故居的,會有多少人?館方統計,每年接待來訪者約3萬人。意外的是,除了組織來參觀的學生,自發來的散客中,最多的是專程來致敬的海外客。
人們是來向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致敬。
這座細竹編結的“槍籬笆”院牆內,有著參差錯落紅瓦屋頂的黃色三層洋房,198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開闢為紀念館。而事實上,它所紀念的主人,並非房主,只是在此短暫居住: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從此前居住的愚園路寓所遷來這裡,11月2日,他聯絡數名國內知名大學校長致電九國公約會議,呼籲遏止日本的對華侵略,尤其是肆意摧毀我國文教機關的暴行。不久後,日軍侵占上海,蔡先生即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港病逝。
中國掛牌保護的蔡元培故居共有3處。另兩處一在浙江紹興的筆飛弄13號,蔡家祖屋,蔡元培誕生和成長之地;一在北京東城區東堂子胡同,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的租住處。
祖屋早歸了親族,除此之外,在蔡元培72年的人生里,一直都是賃屋而居。很難想像,這位出身望族、科舉時代高中進士入了翰林、執掌北大時受聘薪金高達800大洋的大教育家,過的居然一直是“房無半間、地無半畝”的“無產者”生活!
如果你讀過蔡元培在北大組織“進德會”時制定的“八條戒律”,就會明白,不置產業於他,絕非今人容易揣度的學者“不擅理財”,而是一種用以繩己、律人的自覺選擇,是對孟子所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的堅持實踐。當時傳揚甚遠的“八戒”里,有為匡正時風而立的“不嫖、不賭、不納妾”,也有日常行為習慣如“不吸菸、不飲酒、不食肉”,更有為學者“不做官吏、不做議員”的高要求。
1937年,逢蔡元培先生七十大壽,當年的北大學子和朋友們感慨於他一生為國為民奔走、晚年仍居無定所,倡議在上海為先生捐購一處住宅,卻因日寇入侵而中斷。華山路的租屋,成了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後一處住所,其家人後來長期居住在這裡,它也成了國內保存最完好、個人生活痕跡留存最多的一處蔡元培故居。
在故居一樓的陳列展中,有蔡元培參加科舉考試時的殿試試卷,工整小楷寫成的“策論”,談的居然是西藏的歷史、地位等情況;有他自不惑之年起歷時12年、先後五次赴歐洲自費遊學時,“瘋狂”旁聽課程與駁雜讀書的記錄和發回的明信片,第一次赴德國留學,他便目標明確,要“專修文科之學,並研究教育原理……冀歸國以後,或能效壤流之助於教育界”;有就任首任教育總長前後與孫中山的通信;也有黎元洪、段祺瑞等人委任蔡元培為北大校長的任命狀——你可能想不到,“德、智、體、美”、“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之類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種種教育用語,居然都見於當時;還有陳毅、吳元章等在法國留學時致蔡元培的信件,讓我們知道,原來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勤工儉學”也是蔡元培的大力倡導;抗日戰爭中,大學者還曾在粗糙紅紙上寫下《兒童節歌》:“好兒童,好兒童,未來世界在掌中……”
如今想到蔡元培,人們大多只記得他是賦予北京大學“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神髓的校長。
在著名的“北大校長”名號之下,我們很容易忽略蔡先生一生更豐富的內容,忘記他做過那么多對民族、對國家影響深遠的大事、小事。故居里陳列的種種史料、文物,讓人們了解到更多的細節:一套描花漆制茶几,是參加1934年芝加哥世博會的福建惠兒院贈送的禮品,那一屆世博會,蔡元培是中方參展的審查委員會主席;一套寫有“蔡院長志存”的典雅玻璃檯燈,是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師生送來的70歲壽禮,原來,這座歷史悠久的國立音樂學府、作為上海音樂學院前身的上海音專,是由蔡元培力主建設並擔任首任院長的;也是由於蔡元培的努力和開拓,中國才有了“中央研究院”——“中科院”的前身,直到臨終,他留下的遺言仍是“科學救國、美育救國”。
故居二樓,一直由蔡元培子女居住。他的小女兒蔡睟盎去年去世前,每每會打開房門,和陌生的來訪者聊聊只一起生活了10年的好父親。二樓的會客廳基本保持了家居原貌,有畫家劉海粟和蔡夫人周峻為他作的油畫肖像。如今,三樓被辟成新的實物展廳,民國年間上海中西合璧的桌椅櫥櫃,蔡先生用過的藤編旅行箱、打字機、硯台、細瓷茶具與肥皂缸,以及藏書等一一陳列,加上壁間蔡先生從年輕至晚景的大幅照片,靜謐之中一片恍惚,遠去斯人的日常行止與精神氣韻,又宛然近了。
蔡先生身後,周恩來在輓聯里這樣評價:“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澤東則更為簡潔有力,稱之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美國著名學者杜威將蔡元培與許多世界名校校長比較:“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今天的北大學者也忍不住感嘆:“世上已無蔡元培”。
站在草坪上,仰望這座半舊洋樓。聽說,它的產權是由商人買來送給孔祥熙的。只是當年的權貴與富豪皆與時俱去,讓小樓永駐進歷史的,卻是“無恆產”的蔡先生。有這樣高評價的現代中國人,能有幾個?今天的為士、為官者,真該多來這裡走走。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