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壺,是盛酒器,這件蔡侯申銅方壺是方形銅壺,它造型獨特,設計精巧,高79.8厘米。壺口寬大,方便傾倒。口長18.5厘米,口寬18.3厘米。壺頸較長,顯得線條優雅;壺的腹部呈圓形,裝飾繁縟的蟠虺紋,並有十字界欄,是很漂亮的裝飾線條;銅方壺兩耳為獸形銜環,相對壺體較大。四獸作足,對稱分布,裝飾華麗。蓋頂採用中原流行的樣式,設計成鏤空的蓮瓣形,分做六瓣,清新盎然,壺頸內壁還有六字銘文:為蔡侯申作器。
蔡侯申銅方壺採用分鑄焊接法,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代表了我國 春秋時期青銅鑄造工藝新的發展和進步。蔡侯申銅方壺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安徽省博物院。
方壺的歷史故事
蔡國,周初始封武王弟叔度於今河南上蔡,繼遷新蔡。蔡侯申就是蔡昭侯,他是蔡國第20位國君,此時的蔡國國力衰弱,歸附於楚而成為其附庸國,這時楚國的國君是楚昭王。
公元前509年,楚昭王得到鑄劍大師歐冶子鑄造的一把寶劍:湛盧劍,傳說這把劍到了哪裡就會給哪裡帶來好運,他非常高興,認為是祥瑞之兆。為此,楚昭王專門舉行了一場隆重的慶祝活動,特別邀請楚國的屬國蔡、唐、陳、曹等國國君到楚國的國都――郢(今湖北江陵)來參加這場盛典。
蔡侯申帶著羊脂白玉佩和銀貂鼠裘等貴重禮品前往楚都朝賀,宴席之上,蔡侯申穿裘帶佩,觥籌交錯之間,身邊精美華麗的銅方壺吸引了一個人的目光,他,就是楚國的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囊瓦。囊瓦掌管著楚國的軍政大權,是楚國的最高長官,他一見如此寶物就想歸為己有。盛宴結束後,囊瓦派手下去向蔡侯申討要銅方壺,蔡侯申怎么捨得把這件專門為自己鑄造、又倍加喜愛的寶物送人呢,他一口回絕了囊瓦的索求。
囊瓦沒想到作為屬國國君的蔡侯申竟敢如此大膽,他討寶不成,惱羞成怒,馬上向楚昭王誣陷蔡國私通吳國,隨後把蔡侯申一行人囚禁在館驛中,並派大批士兵看守,這一關就是三年。
蔡國的臣子們著急了,國無君主何以為國,他們多方奔走、打點,探知原委後,偷偷地把銅方壺獻給了令尹囊瓦。囊瓦得到寶壺,心滿意足,就放了蔡侯申歸國。
方壺的艱苦歲月
蔡侯申歸國後,心中憤憤不平,楚國對他的侮辱也歷歷在目,使他食之無味,夜寢不安。為此,蔡侯申作出了一個改變國策的重要決定:與楚斷交而結盟於吳。
吳國與楚國連年交戰,是兩個敵對國家。吳王闔閭因楚國貴族伍子胥使刺客專諸“獻魚刺王僚”而得以登上王位,所以對伍子胥倍加信用,後來,伍子胥又為吳王舉薦了一個軍事天才――孫武,《孫子兵法》的作者。
公元前506年,吳國與蔡國組成聯軍,由將軍孫武統帥,發動了一場對春秋時期歷史影響很大的伐楚戰爭,吳王闔閭和蔡侯申都親自參加這場戰爭。在孫武的指揮下,吳蔡聯軍一路挺進,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在柏舉(今湖北麻城)展開,吳軍連夜奔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三萬人一舉擊敗楚軍主力二十萬,作為楚軍最高軍事統帥的囊瓦敗逃到鄭國,後被逼自殺。孫武指揮大軍五戰五捷,楚軍全線崩潰,吳蔡聯軍勢如破竹,一直打到楚國的國都――郢都。
楚昭王和一些大臣、宗室狼狽逃往隨國(今湖北隨州)。吳蔡聯軍攻陷郢都,闔閭忘乎所以,縱暴楚民,伍子胥找到楚昭王之父楚平王的墓葬,“出其屍,鞭之三百”,以報父兄之仇。
蔡侯申率領蔡軍直奔囊瓦宅院,進門就找銅方壺,所幸囊瓦沒有帶走,蔡侯申歡天喜地抱著他的銅方壺回到了蔡國。
後來,申包胥到秦國跪哭七日,搬來救兵,幫助楚昭王復國了。
楚昭王復國後,對蔡侯申恨之入骨,不斷率楚軍攻打蔡國,蔡國弱小,不敵強楚,連續喪城失地,蔡侯申只好於公元前493年把國都從新蔡(今河南駐馬店新蔡縣)遷到州來(今安徽淮南市鳳台縣)。可是,這並不能阻止楚國的侵占,遷都使蔡國的貴族大夫的利益受到很大損失,因為房產田地無法帶走,他們也就怨恨起蔡侯申了。
公元前491年,蔡侯申準備繼續向南遷都,以求得吳國的保護,蔡國的貴族大夫強烈反對,他們勾結在一起,找了一個刺客叫“賊利”的人把蔡侯申殺死,然後推立蔡成侯為國君,希望能夠改善與楚國的關係。
但是,到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昭王之子)還是滅亡了蔡國。
方壺的出土
蔡侯申死後,蔡國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從1955年5月發現的安徽壽縣蔡侯墓中,共出土器物計584件,包括玉器、骨器、金飾片、漆器等,其中青銅器486件,這件蔡侯申銅方壺就在其中,它陪伴著蔡侯申在地下長眠了2446年,和它的主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安徽壽縣春秋晚期蔡昭侯墓中出土了486件青銅器,包括武器、樂器、食器、酒器、水器,器類齊全,是一次重大的考古發現。其中 、豆、鑒、盤、匜、尊、簠等器型源於同時期的中原地區,或稍有形變;而鼎、敦、缶等則與楚器相同。許多器物均鑄銘文,反映出蔡國與吳、楚兩國的密切關係。如今這些文物分藏於各大博物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