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波陽縣蓮山、橋頭兩鄉交界地沉睡著一段漢朝歷史。在方圓五六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帶,那些長滿野草、小毛竹和灌木叢的大大小小的半球形土堆,居然是沉睡了兩千年的漢代古墓。這裡,擁有江西最大的漢墓群。世代居住於此的村民按祖輩習慣,把這些土堆稱之為“墩”,相傳共有99座,並用充滿著神話色彩的語言來演繹。
1983年,江西省文物考古隊來到蓮山作現場勘察和分析後,確認這些高大野冢為漢墓,總量有40餘座,首次打破了這裡世代相傳的神話。2000年7月,蓮山漢墓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1月,波陽縣文物工作人員再次到現場冒雨作了整整一周的詳細勘察,給古墓標號並劃定建設控制地界限和保護範圍。他們驚奇地發現古墓的數量遠遠超出1983年的測算,確認基本保存完好的就達119座,其中最大的高18米多,底座周長達100餘米,且規模可稱得上“江西之最”。而鼎鼎有名的樟樹古墓群數量也只不過90餘座。
從蓮山漢墓群圖上可看出,漢墓的排列分布狀況令人嘆為觀止。漢墓群以蓮花塘為中心向外擴展環繞,恰如一朵盛開的蓮花簇擁著村莊,蓮花有3個瓣,分別伸向西北的彭豐、馬家邊村,東北的葉家、王家村,正南方的汪家山、下腦村;又似一條飛騰的青龍,龍首在橋頭街鄉彭豐,龍身在蓮山鄉,綿延五六公里,若從高空鳥瞰,這條“龍”的形狀可能更逼真。
發掘經過
波陽縣博物館館長蔡曉鳳女士告訴記者,蓮山漢墓早在1983年就被發現。1982年年底,當地一些村民跑到有關單位報告,稱他們在山包取土回家填地面和制土磚做房時,發現山包里的泥巴非常稀鬆好挖,土質富有黏性。許多人就一直挖下去,結果挖到一些罈罈罐罐和生鏽的鐵劍之類的東西,這引起了縣文化局的重視。1983年,文化局領導派人邀請江西省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專家會同剛成立的波陽縣博物館有關人員,組成考古隊,前往蓮山現場考察。考察過程中,專家們了解到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搞水利建設時就挖掉了許多山包,而且還挖掘出一些陶器、鐵器,如釜、鼎、罐等,器具上還有些簡單的花紋。於是他們深入村民家中尋找到一小批文物。根據文物的形狀、花紋、大小式樣,對照山包形狀、地理位置等,專家們確認這是漢代古墓,至於具體屬於漢初、漢末或東漢、西漢則還需作進一步考察論證。
由於考古專家們的確認,蓮山漢代古墓群得到縣裡進一步重視,1986年波陽縣政府公布蓮山漢墓為縣級保護文物,要求很好地保護起來。於是,縣博物館、蓮山鄉、村委會、村民層層簽訂責任狀,規定為保護漢墓群,墓地周圍3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不允許搞任何基建,若違反協定必須層層承擔責任,並按《江西省文物管理辦法》有關條款處罰。但是由於波陽縣財政緊張,實際上漢墓群並沒有得到任何資金保障,因此,保護漢墓就一直維持在簽責任狀的水平,而沒有實質意義上的措施。以後鄉長每3年一任,就每3年博物館、村里簽一次協定。
好不容易發現的漢代古墓群就這么擱置著,總不是個事。1998年,蔡曉鳳館長重新蒐集有關漢墓資料考察分析,向省文物局寫了個關於要求將蓮山漢墓列為省級保護文物的報告。蔡館長回憶說,她在報告中主要講了三層意思:一、蓮山漢墓群規模很大,根據初步考察,古墓大大小小共有上百座(1983年稱只有44座),分布在約五六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帶,應是江西省最大的漢墓群;二、漢墓群的分布看上去很奇特;三、在江西同類古墓中,蓮山漢墓出土了一批有很高歷史價值的文物,而且有商代文物,歷史最早。2000年7月,蓮山漢墓正式被批准為江西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省文物局通知波陽縣必須正式確定蓮山漢墓的具體數量,劃定文物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8月,蔡曉鳳帶領一名工作人員冒雨前往蓮山勘察、劃線並繪圖。整整七天,他們和村民吃住在一起,削竹片做標籤。入叢生的荊棘中做測量,打標記,繪製詳細的漢墓群圖,為以後申請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準備資料。經過幾個月的重新勘探、劃定保護範圍和採取保護措施,波陽縣在蓮山建起全省最大的古漢墓保護控制地帶,共保護漢墓119座。日前,江西省政府下文,蓮山漢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有關專家分析指,蓮山漢墓對研究江西乃至整個江南漢代歷史有著重要意義,尤其可以為研究漢代民俗、民間工藝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
意義和價值
波陽縣蓮山漢墓群雖被發現,但其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究竟有多大,目前也許連考古專家們也難以下個結論。不過,對當地村民來說,他們很早便從中嘗到了甜頭而感覺非比尋常。
這些野草茂盛的拱圓形山包早成為村民們放牧牛羊的好地方。放牛娃把牛趕到這裡,讓它們美美地飽食一頓,自己則登上山包頂站崗放哨或和夥伴們遊戲歡鬧;山包下取之不盡的優質紅壤,則是窮困的村民們用來築房子的最好原料。據村民介紹,在20世紀70年代,大家紛紛蓋房挖掉了好些山包。在取土過程中,他們曾經掘到些像土窯的洞。洞裡埋了很多古磚,而且保存非常完好,於是就視若珍寶,搬回家砌牆,有的人家幾乎整個房子都是用這種磚建的。自從發現山包里有磚塊,這些山包也遭了災,毀壞的越來越多。據了解,迄今為止,被挖掘的已達幾十座。
就在村民們樂此不疲地取土挖磚時,他們又有了意外收穫,繼續掘出些鐵劍、陶罐、銅鼎等文物。不過,這些東西在村民們眼中並不值錢,有的就讓它們埋在土中,撿都懶得撿,看上去有點作用的則帶回家中,當作存放物品的容器。
1991年,乾灣村興修馬路,村民程禮玉挖到幾件被文物專家們稱為無價之寶的青銅器,訊息在各村傳開,如重磅炸彈引起村民議論紛紛,他們終於認識到文物的價值,並堅信那些山包是他們的一筆財富。江西省里幾位老考古專家應邀前來對銅器作鑑定,併到挖掘現場和漢墓群作勘察。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著名考古專家陳文華考察分析後認為,銅器非比尋常,當屬“江南第一寶物”,應是一級保護文物。兩件疊合一體的青銅器為商朝鑄造,上者形同蒸籠,下者宛若火缽,是用作蒸飯的器皿。它高75厘米,重達14.5公斤,外表花紋清晰可辨。有考古專家認為乃商代後期鑄造的,是“僅次於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的無價之寶”。不過,波陽縣博物館館長蔡曉告訴記者,她不同意“僅次於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的說法,這兩件青銅器的確稱得上價值連城,也可以稱得上江西之最,但和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相比,畢竟還有差別。這兩件青銅器目前已被江西省博物館借用收藏。
據悉,因程禮玉保護文物有功,1991年9月波陽縣人民政府給他頒發了榮譽證書,並獎勵了他1400元錢。至今說起此事,程禮玉全身微微顫抖,顯得有些激動。
現年68歲的吳善造老人在和記者談起青銅器時也激動萬分。老人1989年56歲時調蓮山鄉任黨委書記,一直任職到1994年離開,當年和另外三位鄉幹部一起處理了這幾件青銅器的轉交工作,並被波陽縣人民政府授予“保護文物有功”的榮譽證書。
未解之謎
成群連片的漢墓群分布在波陽的蓮山橋頭,是人為,還是巧合?這些墓堆是真是假,是否埋葬了人,墓主是何許人也?這些都是未解之謎,有待史學界、考古界研究探索。
原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有兵器窟位於蓮山一帶,但考古專家既已考證這裡的山包是漢墓,那么兵器窟和漢墓是否有關聯?
有專家指出,漢墓的形成是古代戰爭的結果,這裡很可能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戰死的將士埋葬於此,形成一個個山包。這種說法的確有史學依據。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為分化項羽陣營,曾把項羽的大將英布拉攏過來,封為淮南王,劉邦當上漢朝皇帝不久,視“異姓王”為大忌,大肆誅除,淮南王英布就在彭越被殺。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英布城,在府西北百五十里,漢初吳芮築以居布。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布敗於淮南,走渡江,被長沙哀王所誘至鄱陽,鄱陽人殺之於茲鄉,蓋即此地雲。”其中的“此地”就是目前的蓮山鄉謝家灘英家。雖然現在英布城無可查尋,但這些墓堆卻讓人與這場戰爭聯繫起來。蓮山一帶,背靠皖贛邊界的崇山峻岭,南瀕煙波浩淼的鄱陽湖,古乃皖贛通衢,兵家必爭之地,說這裡是古戰場不無道理。
有關人士也提出了不同看法:秦漢時期江南地區的先民乃百越人,吳楚兩國為爭地盤激烈角逐,百越人輾轉南遷,這些墓堆是否為他們南遷前留下的?
對於漢墓形成各種猜測,蔡曉鳳認為現在還不能下定論,必須綜合史料、出土文物、地理環境、頒布狀況等方面因素作進一步分析和考察論證才能得出結論。
路在何方
蓮山漢墓群是我國古代留下的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保護這些歷史文物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只可惜發現得太晚,人為毀壞的太多,許多文物也還散落在民間。1983年省考古隊確認蓮山漢墓後,《波陽縣誌》對此作了記載。據稱,建國後農民開荒建房和興修水利毀壞了不少漢墓。目前,走在漢墓群村落中,隨處可見用漢墓中的漢磚砌成的民宅,據村民介紹同,用漢磚砌牆的房子至少有10餘幢。這些大都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村民並不知是漢墓。只可惜即便在考古專家宣布發現漢墓後,一些村民的認識並未完全提高。
吳善造老人說,1990年蓮北村一村民建房時就發現了一座很大的漢墓,墓穴高約2米,面積有一個房間那么大,猶如一座地宮,洞裡有三個由磚砌成的拱形門。村民們聞知挖到“地宮”,紛紛前往觀看,但房主自命“地宮”主人,要求村民花一塊錢才能入內參觀。此後“地宮”居然被用來藏紅薯和關豬。今年11月,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前往該地勘察時,發現“地宮”早已倒塌。這不能不令人痛惜。所幸,漢墓群發現後,縣、鄉、村各級都十分重視保護,大多數村民還是有了保護意識。有訊息稱,多年來,時常會有文物販子偷偷來漢墓群探寶,村幹部就會派人去抓,有些村民還自發去巡邏,不讓盜墓者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