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介紹
他繼承了南派武生創始人李春來的藝術風格,又廣泛吸取京劇與崑曲、地方戲中各流派武生和其他行當表演藝術的長處,並借鑑武術。
1934年,他在演出《獅子樓》時折斷右腿,但他忍痛到大幕落下。
1952年和1956年,他因演《十字坡》、《武松打虎》,獲文化部授予的榮譽獎。
1971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
他幼入天津隆慶和科班學武生和老生。他繼承南派武生創始人李春來的藝術風格,兼收京劇和崑曲各派武生表演藝術的長處,並借鑑武術,仔細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充實自身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現力。他擅演全部《武松》及《一箭仇》、《惡虎村》、《垓下之戰》等戲,有“江南活武松”之譽。有影片《蓋叫天的舞台藝術》、《武松》和已出版的有關記錄其藝術經驗的《粉墨春秋》一書。
宗法李春來而有所發展。勤學苦練,雖曾斷臂折腿而堅持不懈。演劇以短打武生為主,注重造型美,講究表演人物神情氣質,武戲文唱,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蓋派”。以演《武松》(包括《打虎》、《獅子樓》、《十字坡》、《快活林》等)、《三岔口》、《一箭仇》等劇著名,時有“英明蓋世三岔口,傑作驚天十字坡”之譽。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晚年傳授技藝,著述講學,頗多創見。歷任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家協會浙江省分會主席。其代表作曾先後拍攝成《蓋叫天的舞台藝術》、《武松》等影片,另有藝術記錄《粉末春秋》出版。子張翼鵬、張二鵬、小蓋叫天,均演武生。
名字由來
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原名叫張英傑,藝名金豆子。他為何又改名蓋叫天呢?蓋叫天在他寫的《粉墨春秋》中,有這樣一段話——本來我的藝名叫“金豆子”,是天津隆慶和科班的老齊先生起的。他瞅我長得精神抖擻,挺有斗性,又演的是武戲,才給起的這個名字。這會兒我13歲,像個畫眉鳥似的,挺精神的。可是唱文戲用這個名兒便不怎么合適,所以到了杭州大伙兒合計著給另外起了個藝名,研究來研究去,有的說叫叫“菊仙”,我不喜歡。那會兒譚鑫培叫“小叫天”,我說我就叫“小小叫天”吧。我的意思是借著他的名兒,弄點小米吃。不料在座的有一個人瞧不起我,在一旁冷笑說:“哼,你也配叫這名兒!”這一下把我說火了,我年少氣盛,和他當場頂起嘴來。為什麼我不能用這名字呢?能把人看死了嗎?不光是繼承前輩的藝術,我還要自成一家,“蓋”過叫天,獨樹一幟。就這樣,我用上了蓋叫天這三個字。
生平介紹
蓋叫天(1888年-1971年1月15日),中國著名京劇演員。原名 張英傑,號 燕南,直隸高陽(今河北省內)人。
幼時入天津隆慶和科班,習武生,後改習老生。倒嗓後仍演武生,以短打武生為主。長期在上海等地演出,宗法李春來並且有所發展創新,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蓋派”。代表劇目有《武松》、《十字坡》、《三岔口》、《一箭仇》等。1949年後任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浙江分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54年給他拍攝《蓋叫天的舞台藝術》京劇電影(白沉導演,黑白),涵蓋《白水灘》、《七雄聚義》、《茂州廟》、《劈山救母》、《英雄義》、《武松》8出戲的精彩橋段,由上海京劇院的前身上海市人民京劇團聯演,王燮元打鼓(職稱是“指揮”,鼓師是京劇樂隊的總指揮)。
1963年,在周恩來主導下,給他拍了《武松》,是他第2部京劇電影,也是他第1部彩色京劇電影,琴師郝德泉、黎秋覺,高明亮打鼓(職稱“指揮”),周恩來原請崔嵬執導,後來在應雲衛、俞仲英2位導演手裡完成。
他的藝術心得集成《粉末春秋》、《蓋叫天表演藝術》、《燕南寄廬雜談》等書。
蓋叫天是一名藝德雙馨的京劇演員,非常敬業。1934年,他在演出《獅子樓》時,為了不壓傷同台演出的同伴,他不慎摔斷了右腿腿骨,但卻強忍疼痛繼續演出,直到幕布被拉上。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蓋叫天受到了殘酷的批鬥和迫害,被安上“反動藝術權威”、“反對樣板戲”等罪名,雙腿也再次被壓斷,他在度過5年淒涼的晚年生活後溘然病逝。其墓址坐落於杭州西湖丁家山麓,西山路邊。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重修蓋叫天墓,並將蓋叫天的骨灰移葬此處。墓前門樓和石牌坊題有黃賓虹手書的“學到老”匾額,沙孟海等人撰寫的楹聯“英名蓋世三岔口,傑作驚天十字坡。”和“燕北真好漢,江南活武松。”分別取典於蓋叫天生前的拿手劇目和他的籍貫以及稱號。
早年演出
8歲時入天津隆慶和科班,一開始學的是老生、老旦,也學武生。他10歲開始登台,一開始藝名為“小小叫天”,因為當時的“伶界大王”譚鑫培的藝名叫“小叫天”。後慘遭群嘲,稱其自不量力,一怒之下更名“蓋叫天”,意為超過譚鑫培。他以演短打武生為主,長期在上海,杭州一帶演出,有“江南第一武生”之稱。15歲在杭州演《花蝴蝶》時曾不幸折斷左臂。1934年,他在上海大舞台,用當時流行的機關布景演出《獅子樓》時,按照傳統戲的一般演法,舞台上擺一桌二椅足矣,這既可代山代城,又可代樓代牆,根本不必搭制機關布景。可是,當時劇場老闆為了招徠觀眾,那天竟搭了滿台硬景,還別出心裁地在舞台上搭了個“酒樓”。演到武松替兄報仇,到“酒樓”上追殺西門慶時,“酒樓”就開始搖晃。西門慶見武松追上樓,嚇得從窗上跳了出去,落在檯面上。武松在樓上追到視窗,自然也應往下跳。可是,腳下是一排窗欄,上面又是屋檐,中間只剩下幾尺高的一個窗洞,跳高了頭碰著屋檐;跳低了又躍不過去。儘管這樣艱難,也難不倒演技高超的蓋叫天。按照戲路,他縱身一跳,一個“燕子掠水”動作便從兩丈多高的“酒樓”上跳了出去。可是,當他跳到半空中的一剎那,忽見西門慶還躺在地上(按演出要求,西門慶跳下樓後,應迅速滾到一邊,給馬上跳下樓的武松騰地方)。蓋叫天怕按原來的戲路跳下去壓傷扮演西門慶的陳鶴峰,所以緊急中連忙在空中一閃身。由於這一閃已非戲路,又用力過大,落地時折斷了右腿。蓋叫天的藝德情操,由此可見一斑。在醫院,又碰上庸醫接錯了斷骨;蓋叫天一聽說有可能無法登台,便毅然在床架上撞斷了腿骨,要醫生重接。為此,陳毅曾為蓋叫天題詩云:“燕北真好漢,江南活武松。”田漢也有贊蓋叫天詩:“斷肢折臂尋常事,練出張家百八槍。”
等腿傷痊癒後,他又在更新舞台演出了頭二本《武松》,從“打虎”一直演到“逃亡”,先後演了三個半月。由於他在武松戲方面的突出創造,因此被世人譽為“活武松”。
晚年生涯
1966年夏天,杭州氣溫高達三十八度,蓋叫天被拉去遊街,他們給他戴上高帽子,穿上武松的戲衣,裝在一輛垃圾車上。老伴也被拉出來,光著腳,不穿鞋襪,跟隨在車後,走不多久,他的雙腳就磨出血來。蓋叫天年近八十,怎經得起這般羞辱與折磨,他憤然從車中躍出,摔在地上,以致腰椎骨摔斷,他們再把他扔回車上。但“四人幫”和他們的爪牙並不就此為止,他們不斷舉行批鬥會,將蓋叫天拉去批鬥。最殘酷的一次,是1968年在杭州青年路燈光球場,省委省政府的“大小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都被押進場地,有五百多人,每人頸下掛一塊牌子。蓋叫天也被押來了,他這時已經蓄髮留須,長長的直披到肩上,雙目緊閉,閉口不語。造反派要他跪倒,蓋叫天堅決不跪,上去幾個特意挑選的會武術的壯漢,強行要他下跪,他雖已年近八十,但都不能動他分毫。他們要扭折蓋叫天的手臂,都被他用巧勁避過。他們用一根粗木槓,將他背朝天掀倒在地,用木槓壓住他的雙腿,兩個壯漢踩在槓的兩頭,強行把他上身拉起來。只聽“咔嚓”一聲,蓋叫天的腿被壓斷了。這位在舞台上為藝術累次斷肢折臂,以驚人的毅力,戰勝傷殘,重新站立起來的藝術家,萬萬沒有想到,最後,蓋叫天的腿、他的臂,還是不能保住,這一次可是徹底地斷了。接下來是掃地出門,蓋叫天和老伴、孫女被從金沙港的燕南寄廬中趕了出來,他數十年珍藏的那些羅漢、塑像、繪畫、古玩以及全部衣物家具被洗劫一空。
蓋叫天八十三歲生日。往年每個生日,蓋叫天的習慣是吃一碗有著特製澆頭
的面。這天他對老伴說,生日快到了,能不能再給他做這樣一碗麵。這要求本是極易辦到的小事,可在這時刻卻難住了五嬸。第二天,五嬸想方設法借了錢做成一碗麵端給蓋叫天。蓋叫天接過面,愉快地吃完。吃完面,他提出要洗浴。11月的天氣,小木屋又是四處漏風,穿著棉袍都嫌冷,怎么洗浴?但他堅持要洗,五嬸只好依他,把門窗堵上,把室外的煤球爐移進屋內,勉強提高些溫度,幫他洗了個澡。吃了面,洗了澡,蓋叫天睡了下去。過一會兒,他把老伴叫到身邊,對她說:“劍鳴娘,平白無辜地遭到這份罪,總有一天會弄清楚的,如果我先走了,你一定要活下去。”他要求五嬸重複三次回答他:“要活下去,要活下去,要活下去。”五嬸照著他的要求回答了。於是他才閉眼睛,不再說話,安心地睡去。這以後,蓋叫天身體更虛弱了。過了年,由於天氣嚴寒,他抵抗不住,感冒發燒,五嬸要送他上醫院,但家中只有十五塊錢,去文化局請求,造反派不理。她只得叫了一輛三輪車,送他到醫院。三輪車駕駛員聽說這老人是蓋叫天,不要車錢,將他送到醫院。但他是“牛鬼蛇神”,得不到應有的治療。於是再回到小木屋,經過漫長的黑夜,在天將黎明之前,他溘然去世。身邊還放著那對代替雙鞭的木棍,時為1971年1月15日早晨,終年八十三歲。
粉碎“四人幫”後,蓋叫天的十載沉冤平反昭雪。1978年9月16日,中共浙江省委、省革委會在杭州龍駒塢為蓋叫天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
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修建坐落在西湖邊丁家山上由蓋叫天生前自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的壽墳,將蓋叫天的骨灰移葬此處。
代表劇目
除了《武松》外,還有:《打虎》《獅子樓》《十字坡》《快活林》《鴛鴦樓》、《三岔口》、《白水灘》、《一箭仇》、《洗浮山》、《鄚州廟》、《鬧天宮》等。
後代
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張翼鵬,二兒子張二鵬,小兒子張劍鳴(小蓋叫天),均工武生。張翼鵬也是武生中的奇才,創造了很多高難武功技巧,可惜英年早逝。1個女兒,張儀琴。
藝術特色和藝術成就
蓋叫天繼承南派武生創始人李春來的表演藝術,又廣泛吸取其他表演藝術的長處並結合個人的條件加以發展,形成南派短打武生又一個重要流派,世稱“蓋派”,擅長短打武生,曾經獲得“第一勇猛武生”的稱譽。
他曾習武術,將武術的功底作為武打技藝的基礎,又博採前人之所長,融會於自己的表演之中,故蓋派的武打獨具一格。中年以後,風格有所變化,講究武戲文唱,於穩練從容之中兼有脆率利落。表演方法根據劇情及人物性格而各自不同,善以豐富變化的武打和造型表現不同的人物。同一人物在不同劇目中的塑造方式也不相同,如武松在《打虎》、《獅子樓》、《十字坡》、《快活林》、《蜈蚣嶺》各劇目中的神態、武技都有所區別,比較清晰的勾勒出了武松思想變化的脈絡,樹立了可信的英雄形象,有“活武松”之譽。
蓋叫天在劇目等方面有很大的發展,早年曾創演一批獨有戲,如《乾坤圈》、《劈山救母》、《伏虎羅漢》、《烏江渡》、《普陀山》、《四大金剛戰悟空》等,並對劇目的兵刃、武打技巧、服裝甚至舞台美術都有所創新,如《乾坤圈》中的哪吒的耍圈,《四大金剛戰悟空》中的彈琵琶、耍青龍、耍寶傘,《劈山救母》中沉香耍斧先變斧桿再變紅綢,《普陀山》中黃龍真人轉瞬間由人變龍等表演。在《烏江渡》中還改革了項羽的服裝與扮相,都很火熾、新穎。蓋叫天在北方學藝,南方成名,南方武生戲大都宗法蓋派。
他演猴戲與其他各派扮相也有所不同。
活動年表
1924年,農曆甲子年:周信芳露演於北京第一台、開明戲院
1930年,農曆庚午年:蓋叫天父子首次赴武漢演出
1934年1月,農曆癸酉年:蓋叫天父子應黃玉麟之邀到長樂舞台演出
1940年,農曆庚辰年:周信芳、楊小樓、蓋叫天為建造梨園坊義演
1948年,農曆戊子年:黃金大戲院1948年武生大會串舉行
1951年,農曆辛卯年:上海京劇界為捐獻飛機大炮第一次義演
1951年4月,農曆辛卯年:上海京劇界為捐獻飛機大炮第三次義演
1952年11月14日,農曆壬辰年九月廿七日: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結束
1958年9月,農曆戊戌年:圖書《粉墨春秋》出版
1959年7月,農曆己亥年:上海舉行各劇種流派觀摩大會串
1963年2月,農曆癸卯年:彩色戲曲片《尤三姐》、《武松》同時開拍
蓋叫天墓
蓋叫天墓自建於50年代,坐東朝西,土石結構,墓前立有石碑坊,上書"學到老"三字,兩旁楹聯為"英名蓋世三岔口,傑作驚天十字坡",將其姓名、藝名和戲名巧妙地鑲嵌其內。杭州西線景區楊公堤邊的山坡上,聳立著一座亭子,額枋上“學到老”三個大字栩栩生輝,柱子上的對聯是“英名蓋世三叉口,傑作驚天十字坡。”亭後是墓葬。這就是一代京劇名大師蓋叫天的自造墓,60年代後期被毀,1985年重修。
1971年1月15日,蓋叫天因受文革迫害,在杭州含恨逝世。墓前門樓和石牌坊題有匾額“學到老”(黃賓虹書),楹聯“英名蓋世三岔口,傑作驚天十字坡。”(吳湖帆撰書)和楹聯“燕北真好漢,江南活武松。”(陳毅撰、沙孟海書)這是對蓋叫天一生真實的寫照和最好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