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鞋弄

蒲鞋弄

蒲鞋弄的歷史當在數百年以上,東洋兵走後,因弄底有“便民橋”一爿,始改稱“便民街”。不過老嘉興人仍稱呼為“蒲鞋弄”,因為該弄舊時就以編售蒲鞋為其特色。

簡介

以前交通不似現在這般方便,舟車辛苦可想而知,曹聚仁作《萬里行記》曾有經驗之談:“說到走路,那就得準備鞋子。草鞋最起腳,蒲鞋最舒服,布鞋勉強穿得,皮鞋那就苦了。”蒲性為涼,炎天穿蒲鞋,當然最爽了。說到嘉興蒲鞋弄所制的蒲鞋,還有一種冬季專用的蒲鞋,製法是採摘夏季開的蘆花,待曬乾後,搓成花繩,再嵌於鞋底,外加船形鞋幫,厚實大方,防寒保暖,尤為舒服。因比他處上乘,且價格不貴,因而多受小商、店員青睞

詳細信息

到得民國,該弄的蒲鞋業不再興盛,被其他店鋪擠得只剩幾家,代替的多是應時所需的豆腐、醬酒、銅匠、煙紙、漆匠等手工作坊店。我在此地識得一土著陳興官者,民國廿一年(1932)生,世居月河,操織蒲鞋為業。每每與之談及,其人偶爾會如阿Q般吐出幾句“我們祖上先前比你闊多啦”的自豪,但還是一臉苦相的居多,嘆怪自己生不逢時,賣蒲鞋再多也賺不到銅鈿。在他居住的一開間屋裡,房頭貼有一紙,四周是陳土著自己寫的四句話,頗有意思。左右寫:“樣樣東西要,臉無;事事都要做,好無”,上下分別寫:“上帝知道;倒霉地方”,這或許是歲月延衍至今,蒲鞋弄里一個沒落蒲鞋業者發出的無奈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