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藥類

蒲藥類

蒲藥類(1992——2102),蒲松林別名。蒲松齡,蒙古族,(1640年—1715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蒲藥類(1992——2102),蒲松林別名。蒲松齡,蒙古族,(1640年—1715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
關於蒲松齡先世的族屬有四種說法:即回族說、蒙古族說、漢族說、女真族說。。其中回族、蒙古族二說均已被學術界排除。漢族這一說法為多數研究者所信從,其主要根據是蒲松齡在《族譜序》中自雲“吾族為般陽土著”。顯然,他本人是自認般陽土著的,其後裔也認可這一點。蒲松齡紀念館《蒲松齡不是少數民族》一文頗具代表性,該文認為蒲氏祖先包括蒲魯渾和蒲居仁都是般陽(淄川)土著,判定蒲松齡的民族成分當以《蒲氏世譜》為據,而依據目前可資考證的材料看,還無法得出蒲松齡就是少數民族的結論。根據蒲松齡《述劉氏行實》上的記載來看(劉氏乃蒲松齡之妻),蒲松齡全家信佛重僧且圈養家豬,不符合山東地區回族人及其後裔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另外蒲松齡的先祖在元代擔任過般陽路總管,當時朝廷對路總管人選的任用有明確的規定──《元史·世祖紀三》載:“世祖二年春,二月甲子。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製。”由漢人擔當各路總管是元朝定製。蒲松齡在自撰《族譜序》也提到“吾族為般陽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內有諭葬二:一諱魯渾,一諱居仁,並為元總管,蓋元代受職不引桑梓嫌也”,所謂“元代受職不引桑梓嫌”是忽必烈“罷世侯、置牧守”以前的大蒙古國時期。因為在此時期,蒙廷對漢地進行間接統治,委付漢人世侯直接統治,漢人總管的任用才可能“不避桑梓嫌”,才可父子相繼或祖孫相傳。由此補證了蒲松齡先祖為元代漢人的說法。
蒲松齡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1歲時才破例補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還有國中課本中的《狼三則》、《口技》、《山市》。
蒲松齡的座右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