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婚禮歌

而婚禮歌的演唱和內容也日漸豐富和完善,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程式,貫穿著婚禮習俗的全過程。 蒙古族婚禮習俗盛大而繁雜,包括很多程式,婚禮歌則會在每一道程式中響起,以表達不同的感情。 如從婚禮的準備階段,即婚禮之前,女方有一位梳頭媽,為新娘進行梳頭儀式,就要唱勸嫁歌。

簡介

蒙古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滲透在其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熱鬧盛大的婚禮場面當然更不例外。在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當地蒙古族民眾的婚禮就曾經以“婚禮歌相伴始終”的鮮明特色而為人所知。
蒙古族世代生活在廣袤遼闊的草原上,居住分散,娶妻或嫁女都要到很遠的地方去,女兒出嫁後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與父母兄妹再見面,因此娶親成了男婚女嫁的喜事和親人分別的悲傷事。這種情感的抒發當然要通過歌唱去表達,於是產生了婚禮歌。經過漫長的演變,一種專門在婚禮上擔當唱歌角色的半職業性的婚禮祝詞家就產生了,男方的稱為“賀勒莫沁”,女方的稱為“嫂子”。而婚禮歌的演唱和內容也日漸豐富和完善,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程式,貫穿著婚禮習俗的全過程。

人文歷史

蒙古族婚禮習俗盛大而繁雜,包括很多程式,婚禮歌則會在每一道程式中響起,以表達不同的感情。如從婚禮的準備階段,即婚禮之前,女方有一位梳頭媽,為新娘進行梳頭儀式,就要唱勸嫁歌。而迎親開始後,婚禮歌就更充分地發揮了作用,渲染著熱烈的氣氛。迎親的男方家人多在結婚前一天到女方家迎親。迎親人到後,女方向男方迎親人獻茶,把新娘為新郎做的袍靴獻上,新郎要換裝。在此時就要唱盛裝歌、祝箭歌、贊馬歌以及賀喜歌等。接著求名宴開始,即女方的頭道宴,招待接親人隊伍。宴席當中有獻奶酒、對唱等。在新娘即將離家而舉行的告別宴上,則會有報宴歌、親家歌、姑娘歌和報時歌等。報時歌催促著人們起程,男方接親與女方送親的人開始上路,一路上歡歌笑語,搶新郎帽子,直到進入男方家頭道門,有賽馬歌、頭門歌、獻哈達和荷包歌。在進入男方家和正式舉行婚禮後,伴隨著一對新人拜火、拜天、拜雙親,則會有拜火歌、拜雙親、祝願歌等,直至整個婚禮結束。
婚禮歌的世代沿襲是靠祝詞家來完成的,他們在演唱時只需四弦琴伴奏。寶音達賚是前郭縣的一位著名祝詞家,1919年出生的他原不識字,青年時拜師學藝,得一手抄本婚禮歌,視為珍寶。為學這部婚禮歌,他特地學了蒙文,並把全部婚禮歌全部默記下來。在演唱中遇到口齒伶俐的女祝詞家時,他也跟著學一些新唱段。在日益熟練的演唱中,他也有很多新創作。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他已經成為頗有影響的半職業婚禮祝詞家了。他演唱的《蒙古族婚禮歌》在當地廣有影響,草原文化館、前郭縣文化館採風隊1978年通過他的演唱整理了2000多行的《蒙古族婚禮歌》。寶音達賚在上世紀80年代初病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1989年授予他“吉林省民間歌手”稱號。
蒙古族婚禮歌可以說是伴隨著婚禮場景而演出的一部完整的、有情節的、有故事的套曲。它不但記錄了婚禮全過程,而且像百科全書一樣,綜合反映了蒙古族的歷史、民俗、社會、信仰以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它是進行蒙古族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口傳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