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代爾理論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ming Model,簡稱M-F模型)是“IS-LM模型”在開放經濟中的形式,是一種短期分析,假定價格水平固定;又是一種需求分析,假定一個經濟的總供給可以隨總需求的變化迅速做出調整,以經濟中的總產出完全由需求方面決定。

三角論

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在研究了20世紀50年代國際經濟情況以後,提出了支持固定匯率制度的觀點。20世紀60年代,蒙代爾和J.馬庫斯·弗萊明(J.Marcus Flemins)提出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對開放經濟下的ISLM模型進行了分析,堪稱固定匯率制下使用貨幣政策的經典分析。該模型指出,在沒有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動匯率下則更為有效;在資本有限流動情況下,整個調整結構與政策效應與沒有資本流動時基本一樣;而在資本完全可流動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時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但在浮動匯率下,則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爾三角”理論,即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1999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根據上述原理畫出了一個三角形,他稱其為“永恆的三角形”(The Eternal Triangle),從而清晰地展示了“蒙代爾三角”的內在原理。

三元悖論

從“二元衝突”到“三元悖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先對固定匯率制提出異議的是米爾頓·弗里德曼(MihonFriedman)。他在1950年發表的《浮動匯率論》一文中指出,固定匯率制會傳遞通貨膨脹,引發金融危機,只有實行浮動匯率制才有助於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接著,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JamesMeade)在1951年寫成的《國際經濟政策理論》第一卷《國際收支》一書中也提出,固定匯率制度與資本自由流動是矛盾的。他認為,實行固定匯率制就必須實施資本管制,控制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的自由流動。該理論被稱為米德“二元衝突”或“米德難題”。

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1999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根據上述原理畫出了一個三角形,他稱其為“永恆的三角形”,清晰地展示了“蒙代爾三角”的內在原理。在這個三角形中,A頂點表示選擇貨幣政策自主權,B頂點表示選擇固定匯率,C頂點表示資本自由流動。這三個目標之間不可調和,最多只能實現其中的兩個,也就是實現三角形一邊的兩個目標就必然遠離另外一個頂點。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的具體解析

(1)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即處於AC邊,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這是由於在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頻繁出人的國內外資金帶來了國際收支狀況的不穩定,如果本國的貨幣當局部進行干預,亦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么本幣匯率必然會隨著資金供求的變化而頻繁的波動。

(2)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即處於AB邊,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

(3)維持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即處於BC邊;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在這種情況下,本國或者參加貨幣聯盟,或者更為嚴格地實行貨幣局制度,基本上很難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整,最多是在發生投機衝擊時,短期內被動地調整本國利率以維護固定匯率。可見,為實現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定,本國經濟將會付出放棄貨幣政策的巨大代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