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皖農

董皖農

董皖農,江蘇南京人,出生於1957年4月。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董皖農,男,1957年4月出生安徽,南京人,自幼學習書法、篆刻,現拜於著名金石書法家言恭達先生門

董皖農近照(5張)下,虛心求教。原本初學秦漢,再研明清諸家。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著名書法家言恭達先生入室弟子、中國書畫院江蘇分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分會會員、中國鐵路書協會員。
1978年開始在省內外報刊雜誌發表書法篆刻作品,作品入選第六屆全國篆刻展。出版有《奇山掌上琢》《鐵筆喜耕田》等作品集。

藝術特色:

董皖農兄和我,已結識了三十年了。三十年,計一萬零九百五十天,皖農兄早課不輟,其勤學苦練的精神,

隨緣 董皖農 68x34cm隨緣 董皖農 68x34cm
由此可見一斑。
皖農兄是從學習隸書而開始書法藝術追求的。很多初學者大都取這一路徑,或許人們覺得這是一條學習的捷徑吧。其實,沿隸書的陡坡登書法的高峰,道路是坎坷而崎嶇的。
我們知道,隸書是承上啟下的一種書體,它從篆書發展而來,又為楷、行、草奠定了發展基礎,具體的說,這種書體改變了甲骨文、金文、秦篆的轉角婉通,創造出了波折和出峰兩種嶄新的筆法,這種筆法集中地表現在捺書和作為全字重心承托者的一橫豎上。這種筆畫的末尾處,將以前諸書體的向內,向右下方收斂的筆跡變為向外,向右上方挑出,從而,改變
了中國文字結構和形態,豐富了中國書法點畫的裝飾性和表現力。
隸書發展到東漢,已經登峰造極。《文心雕龍》有云:“自後漢以來,碑碣方起。”我們現在見到的碑碣,大部分是東漢中晚期的作品,如《石門頌》、《禮器碑》、《史晨碑》、《曹全碑》、《張千碑》、《封龍山頌》等等。在這樣蔚為大觀的書法巨作面前,學習故有豐富資源,創造自己面貌的隸書藝術作品,則何其難哉!
皖農兄看來是知難而進的。他的字出於漢隸,講究中鋒用筆,兼用方圓兩種筆法,筆意左右開張,形成左掠右波的張力和上下緊湊、左右舒展的字貌,造成字型骨力內含,沉穩紮實而有立體感;字的間架結構嚴謹有度,知虛守實,計白當黑;墨法講究枯濕濃淡相背,形成漸變的層次,色階和對比關係;筆畫粗細變化,則對比強烈,錯落有致,點畫間不時出現風剝雨蝕的藝術效果,使單體的字呈現蒼勁的面貌,章法上規整而不拘,特別是一些百字以上的長篇書軸,謀篇布局排列謹嚴,特別注意照顧單體字或跌宕的差異,放蕩於點畫而收斂於字形,因而,顯示出沉穩,鄭重的審美意向。
文/毛貴民

藝術評價: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記得若干年前,見到一幅此內容的隸書作品,吾被其精道的用筆,雄渾的氣韻所吸引。在朋友的引見下,見到了這位自稱是“安徽農民”的董皖農先生。可謂是一見如故,吾又多了一位同道知己,良師益友也。皖農亦深諳書法之道,“深沉之中飽含著豐沛的柔情”,“雄渾中蘊籍著博大的氣勢”。故而他幾十年來一直沉醉於歷代碑刻、法帖之中,終練就了較為深厚的書法之功底。
皖農擅篆刻之事,始於三代,經秦歷漢,法度漸備。歷史在前進,科學在發展,今人已不再可能完全按照“規定”的模式去“精仿”。要有創新、要有個性、要有風格,這本是印學發展的必然,也是篆刻藝術多元化的必然。可是一種流行書風、印風悄然橫流,一時間可謂千姿百態。正值此時,皖農拜於著名金石書法家言恭達先生門下,虛心求教。原本初學秦漢,再研明清皖漸諸家的皖農。此刻他更是細緻的梳理印學發展之經緯脈絡,反覆的探索,或朴茂沉雄、或凝重靜穆、或渾然天成、或嚴於法度,,無論如何在其字形把握處理上既能體勢一致,又不隨意杜撰,是為參古而定法,推陳乃出新,熔百家之長,吸古今之理。方寸之間,始發於毫端,知守於刀勤,確實難能可貴,真可謂善學者也。這與其深厚的書法功底,豐富的學識修養,名師的嚴傳教誨密不可分。同時藝術更講究

皖農篆印 董皖農治印皖農篆印 董皖農治印
其“真性、情感”,人的審美觀各有不同,藝術觀也因人而異。同樣的人,同樣的景致,而每個人的感受、悟性皆有不同。修養學識亦有高低之分。故而所得到的藝術成就亦有不同也。只有深入學習古今最為優秀的藝術精華,才能開創演繹出新的思想、新的藝術風貌。
皖農正是一位待人情真、尊師好學之人。其具有溫柔敦厚謙謙君子之風,亦有至臻化境雄奇磊落之貌。不隨世俗勇於進取,重傳統而不被其所囿。取之精華,而化為己用的務實者、探索者。正是如此,漸而形成了渾穆安祥,出古入新,寓變化於方寸之間,藏奇崛於白朱之中的“董式”一格。
皖農的藝術所走的是一條“兼容並蓄”的道路,這條道路上並不平坦。凡成功者將是大智大勇者,將是勤奮努力者,將是善學善悟者。吾有理由相信在這條道路上,皖農將會踏踏實實、勤於筆耕、樂於刀耘,得法新進,循徑探幽,必當成大器也。 文/邾耷

作品欣賞:

董皖農書法篆刻作品欣賞

董皖農書法作品欣賞(10張)

董皖農篆刻作品欣賞(8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